第17次课主要讲述龚廷贤先生的学思研究以及他的部分书籍,书籍包含有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种杏仙方,鲁府禁方,古今医鉴,云林神毂,在这几本书中,共同提及的症状有很多,我就以消渴症为例,我在几本书中学到了有以下几点:一、消渴症的症状及诊断:消渴症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也,上消肺,中消胃,下消肾,对应症状上消渴饮百杯不解渴,中消饥吃数碗不觉饱,下消为阳不举,其余症状:消渴者常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有湿也,小便利而渴者燥也;脉:脉浮数洪大者,好治;脉沉短细小者难治。
方剂如下:黃連地黃湯
黃連(去須) 生地黃 天花粉 五味子(去梗) 川當歸 人參(去蘆) 乾葛 白茯苓(去皮) 麥門冬(去心) 甘草(各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棗一枚、竹葉十片、水二盞煎,去渣溫服。若上焦渴者,加山梔、桔梗;中焦渴者,加黃芩;頭眩渴不止者,加石膏;下焦渴者,加黃柏、知母。若作丸,加薄荷,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嚥下。
玉泉丸
黃連 乾葛 天花粉 知母 麥門冬(去心) 人參 五味子 生地汁 蓮肉 烏梅肉 當歸 甘草(各等分) 加人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
上先將各汁入蜜一斤半,煎熬成膏,後將各藥為末,和前膏蒸熱,汁數沸。每服五茶匙,食前清米湯調下。忌一切辛熱之物。
上消者肺火,飲水多而食少也。黃芩湯 治上焦渴症。
黃芩 山梔 桔梗 麥門冬(去心) 當歸 生地黃 乾葛 人參 天花粉 白芍(各等分) 烏梅(一個)
上銼一劑,食遠頻服。
中消者胃火,消穀易飢,不生肌肉,小水赤黃是也。(用人參白虎湯治之。)滋陰降火湯 治下焦渴症。(方見虛怯。)依本方加白朮、天花粉、山梔。葛粉、烏梅、焙炒黃連、知母,去白芍。六味地黃丸 治心腎不交,消渴引飲。(方見虛怯。)依本方加麥門冬、五味子。
丹溪曰:三消者,多屬血虛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湯為主治之。(方見補益。)上消者,加人參、五味、麥門冬、天花粉,煎熟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之人加生葛根汁。中消者,加知母、石膏、滑石、寒水石,以降胃火。下消者,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以滋腎水;又當間飲繅絲湯為上策。
秘方 總治三消,兼治吐血。
黃連 天花粉(二味為末) 藕汁 人乳汁 生地黃汁
上以薑、蜜和二味為膏,每次一指頭大。放在舌上,徐徐白湯送下。
心脈多浮,腎脈多弱。經云:陰不足,陽有餘,則為熱中。又云:脈軟散當消渴,氣實血虛也。又云:脈數大者生,沉小者死;實而堅大者生,細而浮短者死。
《內經》曰:二陽結,為之消。又曰:癉成為消中。東垣曰: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液,病消則目黃口乾,乃津液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若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當以養血滋陰,生津降火,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剽悍,能助燥熱也。歧伯曰:實脈,病久可治;脈弦小,病久不可治。當分三消而治之。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飲水,多食肌虛,癉成為消中是也,以調胃承氣湯、二黃丸治之。下消者,煩渴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之。《總錄》所謂未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癰;不能食者,必傳中滿膨脹。皆不治之證也。潔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乾葛治之。上中既立,不復傳下消矣,先哲用藥,厥有旨哉?然臟腑有遠近,亦宜斟酌,如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腎肝位遠,其制大其劑,皆適其至所為。故如過與不及,皆誅罰無過之地也,如高消、中消制之大急,速過病所,久而無中滿之病,正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者也,非藥之罪,失其緩急之故也。治斯疾者,宜加意焉。
治
張潔古曰:上消者,肺也,多飲水少食,大小便如常,此心火刑于肺金,而渴生焉。法當降火清金,宜白虎湯加減治之。
軟石膏(二錢半) 知母(一錢) 甘草(五分) 人參(七分) 升麻(一分) 黃柏(一錢)
上銼一劑,粳米一撮,水煎,食後溫服。
中消者,胃也,多飲食而小便黃赤。蓋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則津液消爍而渴矣。治以調胃承氣湯,三黃丸主之。
黃連 黃芩 大黃 石膏(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
下消者,腎也,小便淋濁如膏,煩渴引飲,耳輪焦黑,小便頻數。能食者,必發癰疸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腹脹,須分治之。
若能食而消者,宜加減白虎湯主之。
石膏(二錢半) 知母(一錢) 甘草(三分) 人參(七分) 五味子(十粒) 黃柏(七分) 玄參(五分)
上銼一劑,粳米一撮,水煎,食後服。
若不食而消者,宜加減白朮散主之。
人參 白朮 茯苓 木香 甘草 黃柏 知母(各五分) 乾葛(一錢) 五味子(十粒)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丹溪曰:三消者,多屬血虛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湯為主治。
上消者,加人參、五味、麥門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人加生葛根汁。
中消者,加知母,石膏、寒水石以降胃火。
下消者,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以滋腎水,又當間飲繅絲湯為上策。
一人被燒酒醉傷成消渴之疾,飲水無度,余以綠豆湯頻頻少飲,用生冬瓜去皮,細細嚼咽,渴則又飲豆湯,不一日而止渴也。
方
生津養血湯 〔批〕(按此方治上消之劑) 治上消火盛,制金煩渴引飲。
當歸(一錢) 川芎(八分) 白芍(煨,一錢) 生地黃(酒洗,一錢) 知母(五分) 黃柏(蜜水炙,五分) 麥冬門(一錢) 石蓮肉(五分) 天花粉(七分) 黃連(八分) 烏梅(五分) 薄荷(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清涼飲子 〔批〕(按此方治中消之劑)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黃耆(一錢) 當歸身(六分) 生地黃(六分) 龍膽草(酒洗,錢半) 柴胡(一錢) 升麻(四分) 防己(五分) 羌活(一錢) 黃芩(酒洗,一錢) 防風(五分) 杏仁(十個) 生甘草(五分) 炙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加酒一匙,稍熱服。
人參茯苓散 〔批〕(按此方治下消之劑) 治腎消善飲而食,小便頻數,白濁如膏。
人參(一分) 白朮(二分) 茯苓(五分) 澤瀉(二分) 滑石(一錢半) 寒水石(一錢半) 乾葛(五分) 連翹(三分) 黃芩(五分) 桔梗(二分) 梔子仁(二分) 薄荷(五分) 大黃(五分) 天花粉(二分) 甘草(七分) 縮砂(二分)
上銼一劑,水煎,入蜜服,腎消食前,上消食後服。
繅絲湯 治三消渴如神。
如無繅絲湯,卻以原蠶繭殼絲綿煎湯,皆可代之,無時飲之,大效。蓋此物屬火,有陰之用,大能瀉膀胱中伏火,引陰水上潮於口而消渴也。
玉泉散 治消渴之神藥也。
白粉葛 天花粉 麥門冬 生地黃 五味子 甘草 糯米
上銼一劑,水煎服。
神仙減水法 治三焦虛熱,三消渴疾,日夜飲水無度。
黃耆 人參 麥門冬 黃連 天花粉 知母 苦參 白扁豆 浮萍(照水曬乾,各一兩) 黃丹(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
神白散(即益元散,方見中暑) 治真陰素被虛損,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爆咸物,遂成消渴,用溫水調服,或大渴飲冷者,新汲水尤妙。
秘方 〔批〕(按此方總治三消之劑) 治三消。
用退雄雞湯,澄清飲之,神效。
清神補氣湯 消渴症才愈,止有口乾腹不能拿,或者又添舌白滑,微腫,咽喉咽津覺痛嗌痛,時時有渴,喜冷飲,口中白沫如膏。
當歸身(一錢) 生地黃(一分) 黃連(酒,五分) 知母(五分) 石膏(四分) 柴胡(七分) 升麻(一錢半) 防風(一錢) 荊芥穗(一錢) 桃仁(一錢) 杏仁(五個) 紅花(少許) 川椒(二個) 細辛(一分) 生甘草(一分)
腎氣八味丸 〔批〕(按此方治消渴收功之劑) 治心腎不交,消渴引飲。
以上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剂,在临床中,对方剂应适当综合并根据病人实际症状予以加减相应方剂。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