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课前作业227雅5班-闫宇

龚廷贤先生著作综论,在「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种杏仙方、鲁府禁方、古今医鉴、云林神彀」这几本书中都有讨论到的症状有48种,分别是:中暑,乳病,五疸,健忘,伤食,口舌,吞酸,咳嗽,妊娠,带下,折伤,杖疮,杨梅疮,水肿,泄泻,消渴,牙齿,产后,疔疮,疥疮,痔漏,痞满,痢疾,瘧疾,瘰癧,癜风,癣疮,癫狂,眩晕,眼目,破伤风,积聚,结核,经闭,翻胃,脐痛,脱肛,腰痛,脚气,腹痛,臁疮,诸疮,诸虫,遗精,金疮,头痛,鬚髮,鼻病。


列举口舌,以供参考:

《万病回春》口舌

脈:口舌生瘡,脈洪疾速。若見脈虛,中氣不足。

經言:舌乃心之苗,此以竅言也。以部分言之,五臟皆有所屬。以症言之,五臟皆以所主。如口舌腫痛,或狀如無皮,或發熱作渴,為中氣虛熱;或眼如煙觸、體倦少食,或午後益甚,為陰血虛熱;若咽痛舌瘡、口乾足熱;日晡益甚,為腎經虛火;若四肢逆冷、惡寒飲食,或痰甚眼赤,為命門火衰,若發熱作渴、飲冷便閉,為腸胃實火;若發熱惡寒、口乾喜湯、食少體倦,為脾經虛熱、若舌本作強、腮頰腫痛,為脾經濕熱;若痰甚作渴、口舌腫痛,為上焦有熱;若思慮過度、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為脾經血傷火動;若恚怒過度、寒熱口苦而舌腫痛,為肝經血傷火動。病因多端,當臨時制宜。凡舌腫脹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邊旁,出血泄毒,以救其急。唯舌下濂泉穴,此屬腎經,雖宜出血,亦當禁針慎之。

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燥渴便閉,此三焦實熱也。用涼膈散加減,頻頻噙咽,不可頻服,恐上熱未除,中寒復生,變症莫測也。(方見火證。)

一、口舌生瘡,發熱惡寒,勞則體倦,不思飲食,此中焦虛熱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方見補益)。

一、口舌生瘡,口乾飲湯不食,乃胃氣虛而不能化生津液也。用七味白朮散(方見小兒吐瀉。)

一、口舌生瘡,飲食不思、大便不實,中氣虛也,人參理中湯;若手足逆冷腹痛,中氣虛寒也,加附子。(方見中寒。)

一、口舌生瘡糜爛,或晡熱內熱,脈數無力,此血虛而有火也。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麥門、五味、牡丹、黃柏、知母。(方見補益。)

一、口舌生瘡、食少便滑、面黃肢冷,火衰土虛也,用八味丸。(方見補益。)

一、口舌生瘡,日晡發熱、作渴、唾痰、小便頻數,腎水虧損、下焦陰火也,加減八味丸;若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或從腳下起,乃無根之火也,亦宜此丸;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搽湧泉穴。若概用寒涼,損傷生氣,為疾匪輕。

口臭牙齦赤爛、腿肢痿軟,或口咸,此腎經虛熱,用六味丸(方見補益。)

口瘡者,三焦火盛也。口舌腫大,或痛裂生瘡者,治相同也。

涼膈散加減 治三焦火盛,口舌生瘡。

連翹 黃芩 山梔 桔梗 黃連 薄荷 當歸 生地黃 枳殼(去穰) 芍藥 甘草(各等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服。

一方 治口舌瘡,亦治赤眼。用黃連為末二三錢,好酒煎一二沸,候冷噙漱或嚥下,即愈。

赴宴散 治三焦實熱,口舌生瘡糜爛,痛不可忍者。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 細辛 乾薑(各等分)

上為細末,先用米泔水漱口,後搽藥於患處,或吐或咽不拘。

綠袍散 治口瘡。

黃柏(一兩) 青黛(三錢)

上為細末,搽患處噙之,吐出涎立愈。一方加密陀僧一錢。

二皂散 治口舌生瘡,牙宣出血。

大皂角(燒灰存性) 牙皂(燒灰存性) 銅綠 膽礬 雄黃 孩兒茶 百草霜 枯礬。

上各等分為細末,先將米泔水漱口、洗口瘡後搽藥。

黃白散 治口瘡如神,並口中疳瘡。

黃柏 孩兒茶 枯白礬(各等分為細末)

上研勻一處。凡患人先用陳倉小米熬湯,候冷漱口潔淨,次將藥末摻患處不拘。三五年諸治不愈者,此藥敷三五次即愈。

鄭秋官過飲,舌本強腫,言語不清,此脾虛濕熱。用補中益氣加神麯、麥芽、乾葛、澤瀉而愈。(方見補益。)

一膏梁之人患舌痛,敷服皆消腫之藥,舌腫勢急。余刺舌尖及兩旁出紫血杯許,腫消一二;更服犀角地黃湯一劑,翌早復腫脹,仍刺出紫血杯許,亦消一二;仍服前湯良久,舌大腫;又刺出黑血二杯許,腫漸消。忽寒熱作嘔、頭痛作暈,脈洪浮而數,此邪雖去而真氣愈傷。以補中益氣倍用參、耆、歸、術,四劑而安,又數劑而愈。(方見補益。)

口苦者,心熱也。

黃連瀉心湯 治心經蘊熱。黃連(去須) 為末,水調服。

口甘者,脾熱也。

三黃湯 治脾熱口甜。

黃連 黃芩 山梔 石膏 芍藥 白朮(去蘆,減半) 桔梗 陳皮 茯苓(去皮。各等分) 甘草(減半) 烏梅(一個)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服。

口辣者,肺熱也。

瀉白湯 治口辣肺熱。

桑白皮 地骨皮(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溫服。

口咸者,腎熱也。

滋腎丸

黃柏(二兩,用酒拌濕,陰乾) 知母(二兩,酒浸濕,陰乾) 肉桂(一錢)

上知柏氣味俱陰,以固腎氣,故能補腎以瀉下焦火也。桂與火邪同體,故以寒因熱用。凡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用三味俱為末,以熱水丸,百沸湯送下。

口酸而苦者,肝膽有實熱也。小柴胡湯,依本方加草龍膽、甘草、青皮,並怒則口苦,或脅脹,或發熱俱可服。

膽熱而口苦者,乃謀慮不決也。小柴胡湯,依本方加麥門冬、酸棗仁、遠志、地骨皮。

補遺方

清熱如聖散 治舌下腫如核大,取破出黃痰,已愈又復發。

枳殼(五分) 天花粉(五分) 黃連(八分) 連翹(一錢) 荊芥 薄荷(五分) 牛蒡子(八分) 山梔(六分) 柴胡(四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燈草十根,水煎,食後稍冷服。忌魚腥厚味。

又方 治舌下腫結如核,或重舌、木舌及滿口生瘡,以清火化痰為主。

陳皮(去白,八分) 半夏(薑製,一錢三分) 茯苓(去皮,一錢) 桔梗(去蘆,五分) 黃連(酒炒,一錢) 當歸(酒洗,八分) 青竹茹(一錢) 生地(酒洗,一錢五分) 甘草梢(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服。

碧雪膏 治一切積熱,口舌生瘡,心煩喉閉,燥渴腫痛。

碧雪 芒硝 馬牙硝 朴硝(各一斤) 青黛 石膏 寒水石 滑石(水飛。各六兩)

上為細末,甘草一斤煎水和諸藥勻;再入火煎,用柳木攪勻;入青黛又攪勻;傾出盆內,候冷結成塊,研為細末。每用少許噙化。如喉閉,每用少許吹入喉中。


《壽世保元》口舌

脈左寸洪數。心熱口苦。右寸浮數。肺熱口辛。左關弦數而虛。膽虛口苦。洪甚而實。肝熱口酸。右關沉實。脾胃有實熱。口甘。兼洪數者。口瘡。或為重舌木舌。脈虛者。中氣不足。口舌苦服涼藥不愈者。宜理中湯。

夫口舌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為糜爛生瘡之類。經云。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胃熱也。口臭者。乃臟腑臊腐之氣。蘊積於胸臆之間。而生熱沖發於口也。口瘡者。脾氣凝滯。加之風熱而然也。治當以清胃瀉火湯方之。此正治之法也。如服涼藥不已者。乃上焦虛熱。中焦虛寒。下焦虛火。各經傳變所致。當分別而治之。如發熱作渴飲水口瘡者。上焦虛熱也。補中益氣湯主之。如手足冷。肚腹作痛。大便不實。飲食少思口瘡者。中焦虛寒也。附子理中湯主之。如晡熱內熱。不時而熱。作渴痰唾。小便頻數口瘡者。下焦陰火也。六味地黃丸主之。如食少便滑。面黃。肢冷。火衰土虛也。八味丸主之。若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若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亦用八味丸。及十全大補湯。加麥門、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搽湧泉穴。若概用涼藥。損傷生氣。為害非輕。一論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小便淋濁不利。

清金導赤散

黃連(六分) 黃芩(一錢五分) 梔子(二錢) 木通(二錢) 澤瀉(二錢) 生地黃(四錢)麥門冬(三錢) 甘草(八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食後頻頻服之。

一論上焦實熱。心胃二經之火。而作口舌生瘡腫痛者。並咽喉牙齒耳面腫痛皆效。

清胃瀉火湯

連翹 桔梗 黃連 黃芩 梔子 乾葛(各七分) 元參 升麻 生地(各一錢) 薄荷(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水煎。頻頻溫服。

一論飲酒過度。舌本強腫。言語不清。此脾虛濕熱。以益氣湯加神麯、麥芽、乾葛、澤瀉。一論上焦虛熱。發熱作渴。飲食勞役則體倦。此內傷氣血。而作口舌生瘡者。宜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依本方加麥冬、五味子。

一論中焦虛寒。手足冷。肚腹痛大便不實。飲食少思。而作口舌生瘡者。以附子理中湯(方見中寒)依本方。

一論晡熱內熱。不時而熱。作渴痰唾。小便頻數。而作口舌生瘡者。此下焦陰火也。以六味地黃丸(方見補益)依本方。

一論如食少便滑。面黃肢冷。而作口舌生瘡者。此火衰土虛也。以八味丸(方見補益)依本方。一論若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而作口舌生瘡者。若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也。以八味丸及十全大補湯。(方見補益)依本方加麥門冬、五味子。

一論口瘡臭氣穢爛。久而不瘥者。黃柏五錢。青黛一錢五分。為末。每用一錢。於舌上津嚥下。

一論口瘡。用黃連、川椒。等分為末。每少許搽瘡上。噙漱良久。以涼水漱咽。咽喉有瘡。加孩兒茶。

一治口舌生瘡。

加味陰陽散

黃連 乾薑 青黛 孩兒茶(各等分)

上為末。每用少許搽患處。立效。一方。用五味子為末。摻瘡上。即愈。

一治口瘡良方。徐杏莊老師傳。

生白礬(一錢) 硃砂(二分)

上共為末。敷上立愈。

一論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咳嗽痰涎。清聲潤肺。寬膈除熱。

上清丸 黃濱江傳。

百藥煎(四兩) 薄荷(淨末四兩) 砂仁(二兩) 訶子 桔梗 甘松(各五錢) 寒水石(二兩) 元明粉(五錢) 硼砂(五錢) 片腦(五分)

上為末。甘草熬膏。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茶送下。

一論口瘡連年不愈者。此虛火也。

玄門丹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玄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下。

一人口內如無皮狀。或咽喉作痛。喜熱飲食。此中氣真寒而外虛熱。用加減八味丸而愈。

一人舌腫舒出口外。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經絡。連舌本散舌下。其熱當責於心脾二經。所謂熱勝則腫也。當用蓖麻子去殼。紙裹。捶出油。透紙作捻。燒煙燻之而愈。本草云。蓖麻主浮腫惡氣。取油塗之。葉主風腫不仁。搗蒸敷之。則其能解風腫內熱也。可知矣。

一人胃弱痰盛。口舌生瘡。彼服滾痰丸愈盛。反瀉不止。惡食倦怠。此胃氣被傷也。予以香砂六君子湯。數劑少可。再以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而愈。夫胃氣不足。飲食不化。亦能為痰。補中益氣。乃治痰之法也。若虛症而用峻利之劑。豈不危哉。

一人脾胃虛。服養胃湯、枳朮丸。初有效。而久反虛。口舌生瘡。勞則愈盛。此中氣虛寒。用理中湯少愈。更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而安。夫養胃湯。香燥之劑也。若飲食停滯。或寒滯中焦。服則燥開胃氣。宿滯消化。最為近理。使久服則津液愈燥。胃氣愈虛。胃氣本虛而用之。豈不反甚其病哉。亦有房勞過度。真氣衰敗。或元氣不足。不能上蒸。中州不運。致飲食不進。以補真丸治之。若丹田之火。上蒸脾土。脾土一和。中焦自治。飲食自進。何口瘡之不愈哉。

一人舌青黑有刺。乃熱劇也。良由思慮過度。怒氣所得病者。要將舌來土壁上貼之方好。予制此方即效。

清心散

赤茯苓(去皮一錢) 酸棗仁(一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 遠志(甘草水泡去心五分) 黃連(一錢) 胡麻仁(一錢) 枳殼(去穰八分) 小木通(八分) 小甘草(二分)

上銼。水煎。溫服。

一男子口臭。牙齦赤爛。腿膝痿軟。或用黃柏等藥。益甚。時或口咸。此腎胃虛熱。以六味丸治之。悉愈。

一治口瘡喉痛牙疼妙藥。陳上余傳。

硼砂(一錢) 孩兒茶(二分) 雄黃(二分) 青黛(七分) 胡黃連(三分) 冰片(一釐) 玄明粉(二釐)

上共研末。搽上。

一香薷治口氣甚捷。蓋口臭是脾有鬱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甘美之意。而濁氣上干故也。一補舌唇方。賈蘭峰傳。

用鮮蟹燒灰。每二錢。用乳香、沒藥各二分半。塗之即生肉。如去多唇舌。用川烏、草烏為末。攤紙一條。以涼水調合貼之。即不覺痛。可用刀取。如流血。以陳石灰塗之。愈後舌硬。用白雞冠血點之。即軟。

一生舌方。

以活蟹一個。炙乾為末。收之。如遇此患。敷上合口即已。

一治舌上腫硬。以百草霜、海鹽。等分為末。井花水調敷患處。

又宜真蒲黃末。頻摻舌上。內以黃連一味。煎湯服之。以瀉心火。

一治舌長過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一治舌無故出血如泉。槐花炒為末。摻之即止。

一治舌忽脹出口外。俗云蜈蚣毒。用雄雞冠血一小盞。浸之即縮入。

一舌吐不收。名曰陽強。

一舌縮不能言。名曰陰強。

一男子舌常破而無皮狀。或咽喉作痛。服清咽利膈散益甚。予以理中湯治之。乃愈。


《種杏仙方》口舌

口舌生瘡心臟熱,涼劑徐投火自滅。口舌肝熱移於膽,此因謀慮而不決。

治口瘡並疳及喉痛。用甘草、白礬為末,摻口內。

一方 用白礬一錢,蜜調,塗瘡上。

✎一方 用西瓜漿水,徐徐飲之。無瓜時,以瓜皮燒灰敷之。

一方 用黃連煮汁,呷之即已。

一方 治白口瘡急惡,狀似木耳。用五倍子、青黛等分為末,好酒調,搽瘡上。咽瘡,吹入喉中,有津吐出。

一方 治口臭。用白礬、麝香為末,擦牙上。

✎ 一方 治口氣。用香白芷七錢,甘草五寸為末。每一錢,食後井花水調下。

一方 治舌腫大塞口,不通飲食。用蒲黃末,頻摻舌上,內以黃連煎湯服,以瀉心火。

一方 治被人咬去舌尖。用鹽一大把,入口淹舌頭一夜,即長如舊。

一方 治口瘡。用熱水半碗,入白礬一撮,待溫,漱口數回而已。


《魯府禁方》口舌


治口舌生瘡方

黃連 細辛(各等分)

上為末,乾摻之,效。

治口瘡方

黃連(三錢) 乾薑(二錢,炮) 甘草(三分)

上為末,搽患處,良久嗽吐涎出,再搽再吐涎,愈。

治舌腫方

用百草霜,醋和敷舌上下,脫皮,須臾立消。

舌長過寸 研冰片敷之即收。

舌出血如泉

炒槐花為末,摻之立止。


《古今醫鑑 》口舌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或見酸苦辛鹹味。原其所因,未有不因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致也。經曰:陰之五宮,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外有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則傷寒狐惑之證,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肛也。又舌吐不收,名曰陽強;舌縮不能言,名曰陰強。

綠袍散 治口瘡。

黃柏(去粗皮,一兩) 青黛(三錢)

上為末,摻患處噙之,吐出涎即愈。一方加密陀僧一錢。

赴宴散(段干兵傳)〔批〕(按此方治口瘡外敷之劑) 治口瘡。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 細辛 乾薑

上各等分,為細末,先用米泔水漱口,後搽藥於患處,吐咽不拘,神效。

升麻散 治上膈癰毒,舌上生瘡,咽喉腫痛。

升麻 赤芍 人參 桔梗 乾葛(各錢半) 甘草(七分)

上銼一劑,水煎,徐徐服之。

《內經》曰: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口為糜,五苓散合導赤散一服而愈。

〔批〕(按此方治口瘡內服之劑) 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氣虛,相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治之即愈,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末摻之。

上清丸(王天中傳)〔批〕(按此方治口瘡噙化之劑) 治口舌痛生瘡。

薄荷葉(三兩) 硼砂(五錢) 天花粉(一兩) 天竺黃(五錢) 風化硝 百藥煎 防風 孩兒茶(各一兩) 桔梗(七錢)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口中,徐化下。

香茶餅 清膈化痰香口。

孩兒茶(四兩) 桂花(一兩) 南薄荷葉(一兩) 硼砂(五錢)

上為末,用甘草煮汁,熬膏作餅,噙化嚥下,美味香甜。

硼砂丸(王天中傳)〔批〕(按此方清上香口之劑) 治口氣,口乾,口舌生瘡。

硼砂(二錢) 片腦 麝香(各一分) 馬牙硝(風化,四錢) 寒水石(煅,一錢)

上為末,用甘草膏為丸,如麻子大。不拘時含一丸,咽津。

口唇緊小,不能開口,不能飲食,不治即死,用白布作燈炷如指大,安刀斧上燃燒,令刀上汗出,拭取敷唇上,日二三度,或用舊青布燒灰,調清服,或和豬脂塗敷。又以蛇蛻燒灰,先拭淨敷之;又宜燒亂髮、蜂房、六畜毛灰,豬脂調敷。

治唇緊燥裂生瘡。

橄欖不拘多少,燒灰,豬脂和敷患處。

治口唇裂破成瘡(劉太府方)

爐甘石(二錢,火煅) 文蛤(一兩) 黃柏(一兩) 蒼朮(五錢)

除甘石外,三味同炒赤色,共研極細,入片腦三分,再研,用蠟油調敷唇上。

補唇舌方(太醫院傳)

用鮮蟹燒灰,每二錢,用乳香、沒藥各二分半塗之,即生肉。如多,去唇舌,用川烏、草烏為末,攤紙一條,以涼水調合貼之,即不覺疼,可用刀取。如流血,以陳石灰塗之即止。愈後舌硬,用雞冠血點之即軟。

舌強腫如豬胞,以針刺舌下兩傍大脈,血出即消。勿刺著中央脈,令人血不止,則以火燒銅箸烙之;或以雜草燒鑊鏽,醋調敷舌上下,脫去再敷,須臾即消。此患人多不識,失治則死。凡舌腫,舌下必有蟲狀如螻蛄臥蠶,有頭有尾,頭小白,可燒鐵釘烙頭上即消。

治舌上腫硬。

百草霜 海鹽(各等分)

上為末,井花水調敷。

又方

真蒲黃末,頻摻舌上,內以黃連一味,煎湯服之,以瀉心火。

病機云:舌長過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治舌無故出血如線,以槐花為末,摻之即止。

治舌忽脹出口外,俗云是蜈蚣毒,用雄雞血一小盞浸之,即縮入。


《雲林神彀》口舌


舌吐不收,名曰陽強,舌縮不能言,名曰陰強。

口舌生瘡痛,三焦實炎盛,養陰以退陽,食遠頻頻進。

加減涼膈散 連翹,枳桔芩連梔子饒,生地當歸薄荷葉,甘草芍藥免憂愁。(十一味)

赴宴散 中芩連柏,梔子細辛乾薑則,等分為末用少許,搽於患處立可得。(六味)

綠袍 黃柏一兩研,再加青黛末三錢,每用少許搽患處,噙之良久吐出涎。(二味)

大凡患口瘡,涼劑投不已,氣虛火炎上,理中湯可治。

理中湯 (方見中寒,依本方服之即愈。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末摻之)























1个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