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与心——内经专题内容整理
作者:张启
班级:2021年7月班 雅2班
神与心的关系,在内经中多次论述,“得神者生,失神者死”,“心为群主之官”。神与心都是生命极其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因素。二者何为先?是何种关系?笔者以“神and心”在黄帝内经中全文检索,将二者同出的段落摘录并解读如下。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出自:素问·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这段话在分析泣涕的原由,指明了心(志)与神的关系。心为水之精,神为火之精,心神俱悲,目哭泣也。
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穷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
出自: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这段话在讨论刺法,其根本在于心为神之出处;或者说心为人之主宰,神为心之机关。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出自:灵枢·大惑论第八十
这里明确讨论了心和神的关系。心是神之舍,也就是神所居住的脏器。存在心神不一的情况,这会引起人的迷惑。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出自:灵枢·本神第八
这里解释了由神到心的过程。神为父精母血化育天地德气而来,是生命的起点;而心是神魂魄齐聚后,形成自我意识乃成。从此,人以心任万物。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出自: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这是讨论神魄魂意志与心的关系,与灵枢·本神篇讨论有所区别。不过“心藏神”,与前文“心者,神之舍也”遥相呼应。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出自: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这里也表明了心为神之居所。所以如果邪气入心,心受伤后神就会散去,失神者死,因此切莫让邪入心。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出自: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
这段话与前文素问宣明五气篇义理相同。
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出自: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这段话将神与心的关系,聚焦在目明,俗语有云“眼神”。之所以称之为神,是心能让眼睛张开,神能让心看见,这正是现代西方哲学讨论的“look”和“see”的区别,也就是看这个动作,和看见这个有主观意识的行为。如无神,则只是看这个动作而无法看见任何,这是心单独可以做到的;唯独有神,方能看见世间万物。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出自:灵枢·天年第五十四
神是人之生死存亡的关键,而神有赖于心,所以要“神气舍心”,才能魂魄齐全,化育为人。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出自: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这段话与前文素问宣明五气篇、灵枢九针论义理相同。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这里有新的提法,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可以做两种解释:其一,心是由神的机变而来,也就是心是神的果,神是心的因;其二,心是神之变的基础,没有心,神就无法变化流转,心成为神的前提。这两种解释看似矛盾,其实正好道出了神与心的关系: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小结:神和心的关系,既可以从二者的生成演化开始讨论,也可以从二者的功能区分展开研究。在临床上,因为心神相应,心藏神,神舍心,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心而抵达神。同时,倘若心或神受邪入侵,心神不宁或心神不一,那么我们将要从神和心的外化表现出发,通过针灸、药物或其他方法解决心神不一的问题。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