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关于“中风”的论述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素问_风论篇第四十二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呜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呜肩息者,脉实大地。缓则生,急则死。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素问_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灵枢_天年第五十四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灵枢_寒热病第二十一
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笔记
:中风在不同语境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唐宋之前的中风的提前提前基本上都是人体正气亏虚或者鬼门开的情况发生的,比如房汗出、新沐等,给风邪可乘之机,所以古人多用各种续命汤为主治疗中风,续命汤中有麻黄、桂枝、防风等祛风作用,《伤寒杂病论》中的中风更多的外感病为主,当然麻黄桂枝剂不仅仅都是治疗外感病,当人体气机出现问题时都可以选用适当的方剂,现在人所说中风都是脑血管疾病,中风位于所有发病率第二位,有较高致残率、致死率,但是中医在脑血管疾病的诊疗差强人意,一个方面就是医患矛盾,不敢冒险,有些人用外台续命汤疗效也不错,本人在头疼治疗用中医药也好的疗效,偏头痛中有血管搏动感头疼用小柴胡汤加钩藤、秦艽(张步桃经验)效果也可以,女性月经期头疼可以用四物汤加小柴胡汤,头疼剧烈,想撞墙的这种,伴有呕吐恶心首选吴茱萸汤,此方治疗脑炎疗效也可以。中风病治疗的比较少所以没有什么更多的经验,希望各位体系老师一起探讨。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