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十五络穴
雅2---王彦东
原文: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
译文:手太阴肺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列缺。起于腕上分肉之间,与手太阴经脉并行,直入掌中,散布于鱼际。本络脉如发生病变,属实的,锐骨和手掌会发热;属虚的,就会张口哈欠,小便不禁或频数。治疗时,应取腕后一寸半的列缺穴。本络即从此别走手阳明大肠经。
运用:列缺通任脉,一般任脉上的病可以针刺此穴。颈项寻列缺,说明脖颈方面的疾病可以用列缺来治疗。肺经络穴亦可治疗咳嗽。
原文: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译文:手少阴心经的别出络脉,名叫通里,起于腕后内侧一寸陷中,别出.上行,循着本经经脉入于咽中,系于舌根,联于目系。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就会使心膈间支撑不舒;属虚的,就会不能说话。治疗时,应取腕后一寸的通里穴。本络由此别走手太阳小肠经。
理解:心脏病之症状目眩、舌不能语是因为本经经脉入于咽中,系于舌根,联于目系。
原文: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译文: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内关,在腕后内侧二寸处,别出于两筋中间,循本经上行,系于心包络。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心系的实症,就会心痛;属于虚症,就会心烦。在治疗时应取腕上二寸两筋中间的内关穴。
运用:公孙内关胃心胸,内关治疗胃病是因为它通脾经。内关可治疗膝盖痛因为它与胃经别通的缘故。
原文: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月尤),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译文:手太阳小肠经的别出络脉,名叫支正,起于腕上五寸,向内注于手少阴心经;其别出的,上走肘部,再上行络于肩髃。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的,就会筋力松弛,肘部拘挛;属于虚的,就会出现赘疣,小的就象指间痂疥那样。治疗时,应取本经别出的支正穴。
学习:以前指间出现痂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原来是手太阳小肠经气虚造成的,可以调理支正。
原文: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颊伤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译文:手阳明大肠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偏历。在腕上三寸处,别出走入手太阴经;它的别出之脉,上行于臂,乘肩髃,上曲颊,偏络于齿根;另一别出之脉,入耳中,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四脉会合。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龋齿、耳聋;属虚的,会出现牙齿发冷,膈间闭塞。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偏历穴。
学习:本穴位侧重调理齿病。
原文: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译文:手少阳三焦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外关,在腕后二寸处,向外绕行于臂部,注入胸中,与心包络经相合。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肘节拘挛;属虚的,会出现肘节弛缓不收。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外关穴。
学习:足临泣和外关属八脉交会穴善治耳、颊、肩颈疾病,肘关节的拘挛、弛缓不收本穴位可调理。
原文: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译文:足太阳膀胱经的别出络脉,名叫飞扬。在足外踝上七寸处,别走足少阴肾经的经络。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鼻塞不通,头背部疼痛;属虚的,会出现鼻流清涕或鼻出血。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飞扬穴。
学习:飞扬穴可调理鼻塞不通、鼻流清涕、鼻出血。
原文: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译文: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别走足厥阴肝经的经络,并经下行绕络于足背。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厥逆;属虚的,会难以行走,坐不能起。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光明穴。
疑惑:厥逆是什么症状?
原文: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译文:足阳明胃经的别出络脉,名叫丰隆。在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它的别出之脉,沿着胫骨外缘,上行络于头部,会合诸经之气于缺盆中,向下络于喉咽。如本络脉发生病变,气向上逆,会出现喉中肿闭和突然音哑。属实的,就会癫狂;属虚的,就会足缓不收,胫部肌肉枯萎。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丰隆穴。
学习:气向上逆,会出现喉中肿闭和突然音哑,调理丰隆。
原文: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译文:足太阴脾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处,别走足阳明胃经的经络;它的别行之脉,上行入腹络于肠胃。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厥气上逆至于肠胃,必然发生霍乱。属实的,会出现腹中痛如刀切;属虚的,会出现腹胀如鼓。治疗时,应取本经别出的公孙穴。
学习:急性肠炎用公孙,调理气机。
原文: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译文:足少阴肾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大钟。在足内踝后绕足跟,别走入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它的别出络脉,与本经并行,上走于心包之下,再下行贯通腰脊。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就会出现气逆烦闷,属实的,会小便不通;属虚的,会腰痛。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大钟穴。
学习:肾虚腰痛找大钟。
原文: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结于茎。其病气逆则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译文:足厥阴肝经的别出络脉,名叫蠡沟。在内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少阳胆经的经络;它的别行经脉,沿本经上至睾丸,归于阴茎。如本络脉发生病变,邪气上逆,就会出现睾丸肿大并突发疝气暴痛;属实的,阴茎挺直而长;属虚的,阴部奇痒。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蠡沟穴。
学习:蠡沟穴治疗阴部奇痒受用。
原文: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译文:任脉的别出络脉,名叫尾翳,由此别出下行,散于腹部。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腹皮痛,属虚的谷道搔痒。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尾翳穴。
学习:尾翳别名鸠尾。
原文: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译文:督脉的别出络脉,名叫长强,挟脊上行至项,散于头上,向下行于肩胛左右,别走足太阴膀胱经的经络,入贯于脊柱两旁。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脊柱强直,不能俯仰;属虚的,头部沉重。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长强穴。
学习:实则强直虚则沉重。
原文: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罢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译文:脾之大络,名叫大包,从渊腋下三寸别出而散布于胸胁。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全身都感觉疼痛;属虚的,全身关节弛缓无力。这支络脉能包罗诸络脉之血。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大包穴。
学习:全身酸痛找大包。
原文: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亦所别也。
译文:以上这十五络脉,邪气盛实则血液充满脉中明显易见,正气虚则络脉必陷下而看不见,应当上下仔细寻求,由于每人的经脉不同,络脉也一定有所差异。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