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
关格病者,膈中觉有所碍,欲升不升,欲降不降,升降不通,饮食不下,此因气之横格也,乃是痰格中焦。用枳缩二陈汤加减治之,痰出为要。用枳缩二陈汤加减治之,痰出为要。此病多死,寒在上而热在下也。又曰∶关者,不得小便。格者,吐逆上下俱病者也。关者,甚热之气无出之由也,热在下焦填塞不便;格者,甚寒之气无入之理也,寒在胸中遏绝不入。
枳缩二陈汤治关格上下不通。
枳实(麸炒,一钱) 砂仁(七分) 白茯苓(去皮) 贝母(去心) 陈皮 苏子(炒) 瓜蒌仁浓朴(姜汁炒) 香附(童便炒,各七分) 抚芎(八分) 木香(五分) 沉香(五分) 甘草(三分)
思考与探讨:
病症:
寒在上而热在下,这是典型的上虚下实,正常也。而上文中却说:膈中觉有所碍,欲升不升,欲降不降,升降不通,饮食不下,此因气之横格也,乃是痰格中焦。乃关格证是也。此病且多死,这是古人的病症。而与今人湿困脾土,中焦不通,上热下寒之证又有何区别呢?今人症状是常有口腔溃疡,纳呆,或呕逆,小便频数量少,或便秘或便溏。而古人是甚热之气无出之由也,热在下焦填塞不便,不得小便;甚寒之气无入之理也,寒在胸中遏绝不入,吐逆上下。也有呕逆,纳呆,胸闷等痰阻中焦之证,并有尿闭之证。上中下三焦皆瘀阻,可想而知,此症有多危重矣。关格与中焦不通之症状有类似之处,都为呕逆纳呆,其余相差甚远。
方剂:
枳缩二陈汤温经散寒,理气化痰,渗湿利水,对治关格之证,我个人认为也可以对治中焦不通之诸证。不知同修们意下何如。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