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第二课课前预习作业

黄帝曰:愿闻五藏六府所出之处。歧伯曰: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本段讲述了“井”、“荥”、“俞”、“经”、“合”的基本概念,更说出要“知其要者”,需从这几类穴位入手,平时扎针的机会不多,有机会多试试。】

★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寫也★ 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鍼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鍼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迎而奪之者,寫也;追而濟之者,補也。——【针的补泻方法】

黃帝問于歧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離藏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來謂之精; 兩精相搏謂之神; 隨神往來者謂之魂; 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 心有所憶謂之意; 意之所存謂之志;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个人认为本段应该是全章的点睛段落,治病求于“本”,而针织本,也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神”,同时他是治疗的着手点和疗效的判断要点,如此全面而又精炼的治疗哲学,是中医所特有的。】

★ 故用鍼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鍼不可以治之也.

★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初看此两段是否有矛盾,但细品有觉有深意,言“不可治”,是从神的方面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而不是单纯从病程的长短来论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