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课后作业:黄帝内经中先天与后天的笔记
by 富元博-雅3
养生,需要固本,治病,需要治本,不论是西医在高血压糖尿病的治标伤本,还是很多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经常反复,都是由于本出了问题,追寻本的根源,就会追寻到“先天”之本--肾气,于是在复习黄帝内经的过程中,以关键词“先天”、“后天”进行查询,之所以关注这个先天,而不是肾气,或者本,是因为先天的潜台词就意味着无法通过后天去弥补,我想知道这个先天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不能通过后天去弥补?
【全书查询结果】
1、[黃帝內經]----- 先天 and 后天 :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地位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2、[黃帝內經]----- 先天 and 后天 :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帝曰:其于寿夭,何如?
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
岐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帝曰:善。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帝曰:其有寿夭乎?
岐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大小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3、[黃帝內經]----- 先天 and 后天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1)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黅,其政肃,其令徐。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萎不收,濡泻血溢。
(2)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其谷丹苍,其政严,其令扰。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故经人遇之,和而不争。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
(3)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政明,其令切,其谷丹白。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眦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4)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
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
岐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
【笔记】:黄帝内经中先天与后天的描述,只有上述三个查询结果,先天之意为先天时而至,并未对先天之本进行深入讲解,通过这个关键词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于是就复习一下肾气,后面留着这个“先天”的疑问去继续思考。
【肾气】:在【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中,讲到这个先天之本即是肾气,肾气的变化对应着男女的生理周期和经脉的兴衰,下图是问止中医所整理的一张图表:一生肾气变化说明,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个兴衰的过程
图1:肾(先天之本) 图表来源:问止中医
关于肾气,在林老师的大医小课体质调整方律部分有过总结,其中的原气,即为肾气,先天的原气助力后天的清气(肺)、谷气(胃气)形成真气,所以鼓舞肾气是很多治症方案的重心,那么是否有可能补充这个先天的肾气呢?我知道这个思路如果延续下去,就有可能变成如何长生不老,不过我不是基于这个欲望去探索,而是基于追寻本元的好奇心去探索的,如果这个问题能搞清楚,可以进一步理解好多问题,比如形与神当中的神,显然就是气的一种外在体现,神在,即气在,神失,即气失,期待以后能搞明白这个问题。
图2:气 图表来源:问止中医大医小课体质调整方律部分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