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黄帝内经中消与渴的笔记】
by乌兰娜
【全书查询结果】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
【笔记】:疟疾发作的症状:疟疾初发时,必先起汗毛战栗状,伸展哈欠连连,再次则成恶寒齿战不止状,牵引腰背疼痛,一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痛如破,口渴想喝冷水。 渴:口渴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疼;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笔记】:疟疾的病因。体内阴阳相交互争造成,其间虚实更易,阴阳互移变化造成的。阳入阴中,则是阴实而阳虚。
“阳明虚,则寒鼓颔”在临床中见到过这种病患,空腹输抗生素后,呈现战栗齿抖不止。患者素体阳明虚,遇到寒凉刺激加重虚损。这是给患者一杯糖水,对缓解症状很有帮助。
“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在临床中也遇到这类病患,腰背部、脊中呈现僵硬状态。皮下粘连推都推不动,并且伴有头痛,针药结合治疗。用药扶阳,用针通痹效果不错。
阳若过剩则体外壮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一旦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且口渴,所以会想喝冷饮。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笔记】:疟疾始发时阳气集中在阴分—发寒战栗,到了阴气盛极时,阳气复出。阳与阴集中在表—发热口渴。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笔记】:有的疟疾隔了两天以上才发作的原因。渴或不渴反应病的程度。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笔记】:温疟的病机。温疟:先热而后寒者。肌肉消:肌肉也因水不足而消瘦。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笔记】:瘅疟的病机。瘅:由劳累造成的病。瘅疟: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疟病。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笔记】:风邪伤人的特点—致寒热。寒—衰食饮,热—消肌肉。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笔记】:漏风症状:表阳气虚+津液亡失。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笔记】:人如有与四季不合之脉或面色出现时,如现太过—精强,现不及—气消。正常时为稍有过强状,而无不足状,此为精。代表健康。如病人血虚时,应出现不足之色,反见有余之色,则必已大损矣。一旦人体中阴阳不容,互相抗争相隔时,此为死兆。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
【笔记】:如心脉呈现搏动坚硬且脉形长者,此阳亢在上而无阴津,故病人必有舌卷不能说话的毛病;如呈现脉软且形散状,则表示病人口渴饮食量大,然此类消渴必自愈。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笔记】:肝脏脉象+代表病症:肝脉搏动坚硬而长大+面色不青—受伤血集结在胁下—喘息不止。
肝脉软弱而形散+面色润泽—溢饮
溢饮成因—渴暴多饮,入肌皮肠胃之外。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笔记】:病势的传变:风邪之病形成 —— 出现寒热现象。
内热不去 —— 成为饮食再多仍会消瘦的“消中病”。
手足厥冷下去 —— 演变为癫痫一样的疾病。
长时居风吹之处 —— 引起慢性下痢。
风邪进入经脉中久而不去——皮肤粗糙化脓。
【黄帝内经】------- 消and渴:[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
岐伯曰: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瘈瘲;征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吤;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为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痿,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见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痹。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矣。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疒贵)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瘈挛筋痹。
脾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疒贵)癃;微滑为虫毒蛕蝎腹热。涩甚为肠(疒贵);微涩为内(疒贵),多下脓血。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逐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睡睡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疒贵);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笔记】:五脏脉中,缓、急,小、大,滑、涩所分别对应的病症。
其中心脉,微小为消病; 滑甚为善渴。
肺脉,微小为消痹;
肝脉,微小为消瘅;
脾脉,微小为消瘅;
肾脉, 微小为消瘅;
【黄帝内经】------- 消and渴:[灵枢] 终始第九;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是谓伐身,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笔记】:十二针刺禁忌。
如勿察犯此,是谓伐身-是谓失气: 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
已渴勿刺,已刺勿渴:确保人体津液的充足。
【黄帝内经】------- 消and渴:[灵枢] 经脉第十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笔记】:肺的“是动病”、“所生病”,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和对治。肺“所生病”会出现喘渴。
【黄帝内经】------- 消and渴:[灵枢] 经脉第十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向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笔记】:胃的“是动病”、“所生病”,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和对治。 胃气盛,身体前热;胃,气有余则消谷善饥。
【黄帝内经】------- 消and渴:[灵枢] 经脉第十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笔记】:心的“是动病”、“所生病”,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和对治。心的“是动病”会出现渴而欲饮。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五常政大论
篇第七十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溢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
【笔记】:太阳司天的年份,寒气临地面,心气向上,寒冷的天气相加出现的病变。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
【笔记】: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相火纵暴,地气乃暑,蛰虫数见,流水不冰。人感其气,大热消烁,赤沃泄下,赤沃下,湿热所瘀蒸也。其病机发作甚速也。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笔记】:治疗方法,新病久病相同。
消法:用消散或清消作用的药物或方法,以消散积聚的治法。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淡淡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
【笔记】:太阳司天之气侵入人体所导致的病症。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笔记】少阳火气偏胜,热气客于胃出现一系列火热症状,暴热之气消烁津液,木火刑金,出现少腹痛,下痢赤白。
【黄帝内经】------- 消and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燥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炲,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痱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
【笔记】:少阴之复所导致的病症。 其中也出现渴的症状。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热,介虫乃耗。惊瘈咳衄,心热烦燥,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瘈;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溢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笔记】:少阳之复所导致的病症。其中仍出现渴的症状。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