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次课后作业--雅好班22708--吕志锋

錢乙先生的《小兒藥證直訣》卷上,對兒童面診的原文描述是:

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赤者,熱也,隨症治之。

備註: “頦”,就是下巴的意思,在兩腮和嘴的下面這個部位。



  《黃帝內經》卷上,對成人面診,原文描述是這樣寫得:

臟腑、肢體等發生病變時,在面部各自分佈位置的反映: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

黃帝曰:察色以言其時。

雷公曰:善乎!願卒聞之。

黃帝曰: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裡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藏六府肢節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


《钱乙先生儿科》面诊与《黄帝内经》成人面诊的差异和区别: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