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脾胃”的论述
脾胃是指脾经和胃经。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也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长大以后学习,工作,娱乐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从饮食中来,但是吃进去的食物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的转化成气血能量。
全书查询
灵枢_五邪第二十
本章节题解: 五邪是指五脏的邪气。本篇讨论的是邪气入侵五脏后出现的常见症状以及针刺方法。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笔记:邪气在脾胃,表现为肌肉痛,如果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胃腑阳热之邪盛而感到胃中灼热、消食善饥;如果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就会脾气虚寒,而出现肠鸣腹痛的症状;如果阴气和阳气都有余,就会表现为邪气偏盛;阴阳都不足,就表现为正气不足,而病发寒热。但不论是寒是热,都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进行调治。
素问_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本章节题解:本篇以古代官制比喻十二脏器,讨论了十二脏器的生理功能,强调了心的主宰作用十二脏器的协调关系。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笔记: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素问_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本章节题解:本篇论述了1)太阴,阳明表里两经在阴阳异位,虚实逆从等方面的不同变化,进而推至三阴三阳六经极其所属脏腑的发病规律;外感六淫之邪则阳受而多病在六腑,饮食起居不节则阴受之多病在五脏。2)脾不主时,是因其属土,位居中央,分旺于四时以长四脏。3) 脾主四肢,是由于脾为胃行其津液以濡养四肢,脏腑亦各因脾经而受气于阳明,脾病则四肢不用。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笔记: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么原因?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笔记:黄帝道:脾病会引起四肢功能丧失,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笔记:岐伯说:四肢都要承受胃中水谷精气以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笔记:黄帝道:脾脏不能主旺一个时季,是什麽道理?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笔记:岐伯说:脾在五行中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于四时以长养四脏,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脾不单独主旺于一个时季。由于脾脏经常为胃土传输水谷精气,譬如天地养育万物一样无时或缺的。所以它能从上到下,从头到足,输送水谷之精于全身各部分,而不专主旺于一时季。
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笔记:黄帝道:脾与胃仅以一膜相连,而脾能为胃转输津液,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笔记:岐伯说:足太阴脾经,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运行津液。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经气的滋养,经气便日趋衰减,脉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却营养,因而也就丧失正常的功用了。
素问_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本章节题解:本篇主要论述了三阴三阳的关系和病状、脉象,说明了疾病预后与四时阴阳的关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笔记:“三阴”为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所以为六经之主,其气交于太阴寸口,脉象沉浮鼓动而不浮,是太阴之气陷下而不能升天,以致心志空虚。“二阴”是少阴,其脉至于肺,其气归于膀胱,外与脾胃相连。“一阴”是厥阴,其脉独至于太阴寸口,经气已绝,故脉气浮而不鼓,脉象如钩而滑。以上六种脉象,或阳脏见阴脉,或阴脏见阳脉,相互交错,会聚于寸口,都和五脏相通,与阴阳之道相合。如出现此种脉象,凡先见于寸口的为主,后见于寸口的为客。
素问_三部九侯论篇第二十
本章节题解:本篇以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论述了三部九侯诊脉法的原理及其临床运用,指出三部九侯脉必须相应,否则即属病态,并提示了脉证合参的重要性。因通篇以讨论三部九侯脉诊为主,故名。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笔记:故而下部之可以天候肝脏之病变,下部之地可以侯肾脏之病变,下部之人可以侯脾胃之病变
灵枢_五变第四十六
本章节题解:1)论述不同体质和发病的关系。由于人的皮肤、肌肉、腠理、骨骼、五脏等坚固和脆弱的差异,易发疾病则各有不同。2)以风、痹、消瘅、寒热、积聚五种疾病为例,说明其各别的发病机理和诊候方法。
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笔记:黄帝道:有些人容易患肠中积聚,应该怎样候察呢?少俞答道:皮肤薄弱缺乏润泽,肌肉不结实而缺乏滑泽,这样,就可知他的肠胃功能不健,故邪气容易停留而成积聚,致伤及脾胃的正常功能。如果在脾胃之间因寒温不调,即使邪气轻微,也会蕴蓄停留,而形成积聚病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