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在《素问》应该是提及最多的词汇。
《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笔记:把握阴阳,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法于阴阳,能百岁乃去。先效法阴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样做是不会生病的,反之生病了可以回归法于阴阳,让疾病康复。如还能有机会做到把握阴阳而长生不死,修炼成真人,成神仙。由此可知神仙就是凡人修炼而成,一开篇写黄帝成尔登天,是得道者是修炼者。
《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笔记:阴阳四时,四时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由此得知四时即阴阳所衍化。春夏为阳,主升浮,秋冬为阴,主收藏,药性同理,阳性药:辛甘发散,阴性药:酸苦涌泻。
《生气通天论》: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笔记:阳密最关键,最好要阴平阳秘。
《金匮真言论》: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笔记:四时不仅是四季,一天亦为四时,可大可小太极也,大至一年四季,小至一日四时,一时四时,一刻四时,“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这就是太极全息观亦即中医全息观。
《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笔记:此章可知五行来自于阴阳,四时即五行。最大的要点:阴阳应象,提出象于阴阳的关系,象是什么?万象万物也,《易经》言“万物类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又:“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感也),水流湿,火就燥”,也就由此知道物象如何分类,如何群聚,这里面“应”字最重要。由此可知,象的背后是阴阳所决定而主导,阴阳属性太过于难把握,故再细分成五行性。这样一来就可以讲将复杂万象的物质世界,分类象形,简化成五大类即五行。如果分成八大类就是八卦,分成两类自然就是阴阳,再进行细分六十四类384爻,384爻最终也只是阴阳爻而已。阴阳本不可分,一体两面,为太极之两仪,所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分只是为了认识物象,目的是能起用,用即神,象即形,最终是能把握阴阳,运用阴阳。类象、应象,背后都是以阴阳性来定论。应,有答应,感应,相感,相合之意。知此,理解五行的木为什么跟春相应,跟肝相应等等,木不是木头,而是生发生长的那种能量势态,所五行叫行,就是不断流动的形态,并非固定的不变的,余行类推。讲四季四时,也只是阳气生发的不同状态,即阴阳相推而生变化。人是天地之间的物类,自然与天地同沉浮。在下认为这就是相应相感的含义。五输穴的穴性再加上生克制化关系,就是穴道治疗疾病的根本要义。以此类推穴道产生治疗作用也只是阴阳五行性的相应相感。只要阴阳平衡、和合,人体就是健康态,反之都是病态。中医就是在调整阴阳和合,就是中庸之道,就是“执中用两”。《阴阳别论》“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可见阴阳在中医领域的重要性。
邀请回答
收藏(0)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