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淺鍼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鍼淺,病氣不瀉,支為大膿。病小鍼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鍼小,氣不洩瀉,亦復為敗。
失鍼之宜。大者瀉,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我觉得针刺时辩证很重要,不然事得其反,辩证不清针刺反而加重病情,这就是临床上有些疾病针后没有效果的一部分原因。疾病深的要深刺,疾病表浅的药浅刺。 不然治不好原发疾病,反而增添新的不适。
2.黃帝問于歧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離藏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來謂之精; 兩精相搏謂之神; 隨神往來者謂之魂; 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 心有所憶謂之意; 意之所存謂之志;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我理解的是针刺时也要了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的血、脉、营、气、精神是五藏所藏,当其病态时是因为自然界的因素呢,还是人的因素呢?任何疾病自然界和人体2因素都包括,治疗时也要考虑所有致病原因,疾病的演变过程,这些弄清之后,才能更好地解决出现的问题,针刺的方法才会得当。
3.黃帝問於岐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岐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
随着四时气候变化,人体也会发生正常的生理变化,当人体不适宜自然界变化时就会产生疾病,四时的不同,所取穴 也会随之不同,所以春季取经、血脉、分肉之间,严重的深刺,夏季取经孙络,秋取经腧,冬天取井荥,并深刺留针。
临证班 刘向飞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