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学习摘要一


《黄帝内经》学习摘要一

中医最重要、出现最多、又最难理解和把握的概念可能是“气”了,《黄帝内经》对气多有论述和提及。

1、气是世界之本。气是形而上,是宇宙的本原,世界的本体。《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定八卦,八卦定吉凶。《素问_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素问_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素问_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繁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爱因斯坦讲,没有物质只有场,场聚集了就是物质,稀疏了就是虚空。

2、气是能量之源。结合现代物理超弦和量子力学,理论一切的波动都是气。《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3、气是人体之主。佛教讲,随心所现,随识所变。这个世界都是我们的心变现而来。《素问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决气第三十》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地位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帝曰:其善恶何谓也?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

4、气是疾病之根。百病生于气也。“气”主要就是情志。百病生于寒,百病始于风,百病源于淤,都是统一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孟子》说:“气壹则动气,志壹则动气。”朱丹溪说,气之余变成火。《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素问_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素问_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在王凤仪善人的学问里有一门很重要的学说:研究我们的情志、心性、心理行为跟疾病的关系。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