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阳虚and阴虚

【作业: 黃帝內经阳虚与阴虚的笔记】

 by 鄢丽


最近,我在问止中医看诊,医生根据主述,问诊,舌苔等等,汇总后给出我身体症状的结论是中焦虚寒脾阳虚。小白我有点好奇了,好好学学这阳虚和阴虚都咋回事儿。



【全书查询结果】

===================================================================

1.【黄帝内经】---阳虚and阴虚:  【素问_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疼;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皆荣气之所食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曰作。

。。。。。。。。。。。。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

。。。。。。。。。。。。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帝曰:善。


笔记:虐论篇和刺虐篇看下来,觉得这个大专题也没那么恐怖了,一枚银针就能搞定,真是有四两拔千斤的感慨,不过遗憾的是这操作我还没学会。风寒,水气,暑热,是使人发病的主要因素,所以日常保养尤其要注意。

疟疾有十二种,治疗前一定要先问疾病发作时哪个部位最先出现症状,然后先刺这里。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若病人脉象缓大而虚空,应该用药物治疗,不宜行针。


2.【黄帝内经】---阳虚and阴虚:  【素问_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笔记:通篇看下来,好伟大啊,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化,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则阴阳破败,万物消亡。

以前看过有人说: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的活。其实不然啊,你看中医把情形分析的多么具体啊,每种情况对应什么时候几天死,清楚明白。太高深啦。


3.【黄帝内经】---阳虚and阴虚:  【素问_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问?

。。。。。。。。。。。。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

笔记:经络永远都是最重要最基础的。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连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一旦有外协侵入,就可以通过经络传达内外,相反,身体上的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表现出来。

“阳虚则外寒”指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肌腠而出现畏寒肢冷,那么温补阳气就好。“阴虚则内热”指阴气不足,阳气相对亢奋而出现的热症,可以滋阴增液,清热降火。宗旨不离调节阴阳平衡。

========================================================

4. 【黄帝内经】---阳虚and阴虚:  【灵枢_终始第九】

。。。。。。。。。。。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


笔记:“凡刺之道,毕于终始”

艰难的读完了这一篇,再一次感叹老祖宗的智慧与伟大。中医,一直都在强调整体观,都是要在整体层面上去考虑,再动手治疗。针灸也一样,根据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生理变化规律脉象等情况,制定虚补实泻的方法。以前零零散散看的一些书,原来都没有黄帝内经全面和详细。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