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大课课后作业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_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素问_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素问_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感想:这次我以“阴、阳、生、长”作为关键词并经过筛选选择了这四篇中的一些语句。我觉得作为中医要做到的一点便是阴阳和合的“中”,因此了解阴阳之间生长变化的特点就很重要。

在阴阳应象大论和天元纪大论里面都提到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从天地开始的宏观层面,逐渐往下到生活于天地之间的万物,再到微观的变化生杀,由此看出阴阳在整个世界之中真的从大到小无处不在,同时也体现《黄帝内经》真的是一部很严谨的巨著。

其次,在阴阳离合篇和太阴阳明论篇里,开始提到了阴阳与天地变化和受病之间的关系。因为在前面已经有了阴阳无处不在的大前提,故也就能用阴阳来阐释和说明天地之气变化和人受病的情况。所谓“察颜切脉先辨阴阳”“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等等,都是要把握住阴与阳之间的关系。所以“治病必求于本”中的“本”应该就是指阴阳吧。抓住了阴阳,也就抓住了“神明之府”,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那么这个神自然也就能够掌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后面等等一系列的判断和治疗在“谨熟阴阳”之后就应该能做到“无与众谋”。由此观之,内经所言真实不虚。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