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课后作业—— 读 痹论篇四十三 笔记 雅1班—李奕熹
我们第一次课后作业,我选择的是 痹症 讨论小组,以下是我的第一次课后作业,我的作业内容是对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做更详尽的注解(自以为是)
在对 痹论篇 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了解到,歧伯的回答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 痹症 的分类、症状、因何所引起的病症,以及针刺治疗的方法,在整理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以下,我以 问止中医精一书院资料 (黄帝内经素问 整理提纲 痹论篇第四十三 )
为提纲,用收集到的资料加以注释和整理,以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整理的方式:
一,先以书院的提纲里“本篇之名句選:”里,选出的五句话,加以理解和注释,即五个★号 原文 后 我自己加以整理的笔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除 本篇之名句选 以外,对提纲(斜体字提纲)里的原文又加以注释和理解
本篇里所有 黑体字均引自(问止中医精一书院资料 黄帝内经素问 整理提纲
痹论篇第四十三 )
【本篇題解】本篇是痺病的討論專章,先從痺病以病因來分類和以四時來分類而列出痺病的種類,並且說明的痺病侵犯五臟六腑的病因和症狀,以及病程發展的對治、針刺治療的方法,及其他痺病的不同症狀發展
痺症從病因來分,可以分為三種:行痺、痛痺、著痺
★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也
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这是讲:痹从哪里来?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
若风气较多,则成游走性痛称“行痹”
寒气较多时,痛得很严重且有时痛,有时不痛 称“痛痹”,属寒症,用附子、乌头可解
湿气胜者为“著痹”,就是湿气很重的人,湿气停在身体某一部位不动,痛在固定的位置不移转
痺病從四時來分,可以分成五種:筋痺、脈痺、肌痺、皮痺、骨痹
★ 以冬遇此者為骨痺,以春遇此者為筋痺,以夏遇此者為脈痺,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痺,以秋遇此者為皮痺
2.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这是讲:痹症与节气的关系
冬天发病,称为“骨痹”
春天发病,称为“筋痹”
夏天发病,称为“脉痹”
长夏节气发病,称为“肌痹”
秋天发病,称为“皮痹”
不同的节气表现各种不同的症状,不管症状在哪里,都是因风寒湿而起
痹症侵犯五臟六腑的病因與症狀
五脏六腑得到痹病的原因
原文: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疼于邪,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服舍于邪,内会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释:因为五脏各有所主,痹病久居不去,因而延伸至内造成的
所以骨痹没有及时治疗,再感受外邪入侵,必会内延至肾脏
筋痹久不治愈,又受外感病邪侵入,必使痹病深入于肝脏
脉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痹病于是入侵心脏
肌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于是痹病进入脾脏
皮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致使痹病进入肺脏
原文: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释:所以痹病的区分,是以四季时间为准,在重伤于风寒湿三气之时节来定
原文:凡痹之客五藏者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脾痹者,四肢解惰,发欬(kai丶)呕汁,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sun一)泄
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举
释:凡痹病居于五脏 而产生的病情
肺伤于痹的,会造成胸闷满 呼吸气短 且呕吐
心伤于痹者,血脉不通,胃中胀满心烦,气志强烈上冲,呼吸短促,咽干容易打嗝,气上冲时,令人心生恐惧
肝伤于痹者,令人夜眠易惊醒,喝水多,小便次数多,量少,腹部胀满如怀孕一样
肾伤于痹者,生水肿,以致不能行走
脾痹者,四肢倦怠乏力,呕吐,中隔被堵到,吃的食物下不去
肠痹者,频繁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且腹泻
胞(男子精胞、女子宫胞)痹者,用手按小腹膀胱位置会感到里面痛,好像热水浇烫一样,且有小便困难,还流清鼻涕
痺症日久不癒所引起的病症
原文: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释:阴之性为静,正常时精神内敛,阴津竭则生躁,节制饮食则为气生,暴饮暴食,肠胃必伤于痹之气。病邪入侵造成喘息,乃因痹之气聚于肺所致。病邪入侵而造成情绪忧郁者,乃因痹邪聚在心所致。病邪入侵造成小便失禁,乃因痹之气聚于肾所致。病邪入侵造成四肢无力又精神不振,此因痹气聚于肝而致。病邪入侵造成肌肉消瘦无力,此因痹气聚于脾所致。所有痹之病,若久而不愈,必转移入五脏,凡风、寒、湿三者,风气最盛之行痹是最容易痊愈的
痺症的痊癒難易度與其所在位置有關
原文:
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释:黄帝问,痹病之人,有些很快就死亡了,有些却久病不愈,有些却能痊愈,这是为什么呢?
歧伯回答,痹气入藏则死,若只流连在筋骨之间,会造成疼痛且久不愈,若停留在皮表上就容易痊愈
痺症侵犯六腑的原因
原文:
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释:皇帝问,病邪到六腑消化系统中,又会如何?
岐伯答道,这是饮食不知节制,所造成的,六腑也同五脏一样,各有各的背俞穴,当风、寒、湿三气中伤于俞穴时,又遇到此人不知饮食节制,使消化系统的功能衰弱下来,病邪必定顺着俞穴而入侵内腑
痺症的針刺治療方式
★ 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3.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寻脉之风,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这是讲:用针如何治疗痹病?
五脏都有俞穴,治痹在五脏取其俞穴
治痹在六腑,取其合穴
治痹在不同经络,各有其症状,按经络来取穴,病能痊愈
痺症有各種不同症狀的原因
原文: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释:皇帝说,好。弊病有的痛,有的不痛,有的会麻痹,有的会时冷时热,有的会很燥,有的会很湿,这是为什么呢?
歧伯答道: 痛来自于寒,寒则生痛。有的无痛感却麻木不仁的,这表示病已久且深入体内,使气血行走生阻涩,但经脉仍通,所以不痛。皮表没有气血的滋润,所以麻木不仁。感觉冷的,是因为病人本身阳气少,阴气过盛,而与病邪相抗产生的,感觉发热的,是病人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此时病邪胜过阳气,阳热之气必遭受压制,此热因痹而生的。此人多汗且皮表湿濡者,表示湿气很强,因为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又感受湿邪造成的,所以会多汗且皮肤过于湿润状
五種痺症不痛的原因
★ 痺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
4.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这是讲:有些痹病不痛 是为什么?
痹在骨,身体会感觉到很沉重
痹在脉,血脉会凝住
痹在筋,如在腿,屈而不能伸直
痹在肉,就会感觉到麻木
痹在皮,病人会感觉到寒冷
★ 凡痺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5.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这是讲:痹症,遇到寒冷则抽筋,如手只能攥着,伸不开,
遇到热则不能捏起,如手只能张开,不能攥
(疑:此原文中“虫”字 恐有误,个人觉得可用“缩”,与“纵”字正好相悖)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