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作业---黄帝内经湿气---4班6组束蕾

素问_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 ...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 ...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笔记: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胜的叫着痹。


灵枢_贼风第五十八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

笔记:曾受到过湿气的伤害,湿邪隐伏在血脉里面与分肉之间,长时滞留不去。或是曾受过跌碰摔倒之类的损伤,恶血在体内不能消散;或是忽然喜怒过度,饮食不当,衣着不随节令,寒暖失宜,致使腠理闭塞不通;或是腠理开发时而适遇风寒,使血气凝结,新受风寒与原先隐伏体内的湿邪之气交互作用,就形成了寒痹。或是因热而汗出,汗出则受风。在上述情况下,即使不遇贼风邪气,也会由于旧因加新因,而引发疾病。


灵枢_周痹第二十七

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

笔记:风寒湿气侵入体表分肉之间,致使津液化成涎沫,涎沫遇到寒气则凝聚,凝聚不散处就会排挤分肉而产生分裂,分肉裂开就会疼痛,疼痛就会使注意力集中在疼痛部位,注意力集中的部位就会发热,发热就会散寒而缓解疼痛,疼痛缓解就会使厥气上逆,厥气上逆则导致其他痹痛发作,这样交相发作则形成这种周痹之痛。



素问_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

笔记: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


素问_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

笔记:秋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盛过衰退的火气,阳气在经脉的合穴,阴气初生,遇湿邪侵犯人体,但由于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针刺取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素问_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辰戊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

笔记:虽然手太阴肺是燥,但是手足两经比,脾为后天之本,脾气更加,脾的生理主气就是湿气,它喜燥而恶湿,湿气容易太过,形成太阴的主要的发病机理和发病因素,所以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受了一点寒拉肚子,寒从湿化,所以张仲景就讲腹满而吐食不下,他谈伤寒病,怎么腹满了,伤寒直中太阴就容易从湿化,湿易阻气机,腹就满了,他就吐利,他口不渴,自利不渴属太阴,湿气重,因为太阴之上湿气主之。


素问_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至阴内实,物化充成。烟埃朦郁,见于厚土,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其化圆,其气丰,其政静,其令周备,其动濡积并稸,其德柔润重淖,其变震惊,飘骤崩溃,其谷稷麻,其畜牛犬,其果枣李,其色黅玄苍,其味甘 ...热烦,溢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 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稽,中满不食,皮(疒上君下巾)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 ...变。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萎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脽痛,动转不便也,厥逆。 地乃藏阴,大寒且至,蛰虫早附,心下痞痛,地烈冰坚

笔记:指阴雨时烟雨苍茫的自然景象。万物的生长变化需要在土质肥厚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雨量适度的情况下,气候干湿正常,燥象解除。这也就是《五运行大论》中所谓

的:“湿以润之。”以上也是指土气正常时的自然景象。


素问_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 帝曰:凭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

笔记:所以风寒在于下,燥热在于上,湿气在于中,火气游行于中间,一年之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下临于大地,由于他感受了六气的影响而才化生为万物。所以燥气太过地就干燥,暑气太过地就炽热,风气太过地就动荡,湿气太过地就泥泞,寒气太过地就坼裂,火气太过地就坚固。


素问_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

笔记:太阴司天,湿气主治,太阴阳明相表里,故阳明为为中见之气。这就是所谓本元之气,本气之下,是中见之气,中见之下,是气之标,由于和标不同,应之于脉则有差异,而病形也就不一样。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

笔记: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之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


素问_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上临太阳,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呜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辰星。 帝曰:善。其不及何如? 岐伯曰:悉

笔记:水邪亢盛则有腹水,足胫浮肿,气喘咳嗽,盗汗,怕风。土气来复则大雨下降,尘土飞扬如露一样的迷蒙郁结,在天上应土星光明。如遇太阳寒水司天,则雨冰霜雪不时下降,湿气 大盛,物变其形。人们多患腹中胀满,肠鸣便泻,食不化,渴而妄冒。如神门脉绝,多死亡而无法治疗。在天上应火星失明,水星光明。


素问_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 ...: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 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

笔记:太阴热湿偏胜,火气郁于内则蕴藏酿成疮疡,流散在外则病生于胠胁,甚则心痛,热气阻格在上部,所以发生头痛,喉痹,项强;单纯由于湿气偏胜而内郁,寒迫下焦,痛于头顶,牵引至眉间,胃中满闷;多雨之后,湿化之象方始出现,少腹满胀,腰臀部重而强直,妨碍入房,时时泄泻如注,足下温暖,头部沉重,足胫浮肿,水饮发于内而浮肿见于上部。


素问_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 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 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腑肿、胸腹满 ...,而取化源,益其岁气,无使邪胜。食岁谷以全其真,食间谷以保其精。故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折,而水血交流。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从气异同,少多其判也。同寒者以热化,同

笔记:“三之气”,指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其客气的三之气为太阴湿土。太阴湿土为该年的司天之气,在小满至大暑以前,大约在农历的四月下的至六月上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太阴湿土司天的原因,所以气候偏湿,降雨偏多。太阴湿土司天之气。太阳寒水在泉之气。司天在泉之气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司天之气为太阴湿土。太阴湿土司天之气与主气少阳相火相互作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不但气候偏湿,而且有寒有热,寒热互见。


《黄帝内经》简介

大论》:“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腑”。《素问·宣明五

气篇》亦有“邪入于阳则狂,邪入

笔记: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