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课课后作业: 黄帝内经中三焦与水道的笔记

第一次课课后作业: 黄帝内经中三焦与水道的笔记

by: 217雅3班谭文



【全书查询结果】



素问-灵兰秘典论-第八

【原文】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笔记】由此可见,身体中水的输布代谢与三焦密切相关。根据倪师关于这一段的解说:“三焦是联系脏腑之间的油网,因为有油在里面,水才会跑得快,代谢得快,而这些油来自于脾,如果脾有问题时,油就没有了,水就会累积在三焦里面了。三焦是决渎之官,里面除了有肾阳的热以外,还有脾脏的油,这样水在身上跑得很快。”由此可知,解决水代谢的问题,健脾很重要。大部分治水的方子中都有茯苓和白术这个方根,象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肾着汤(苓姜术甘汤)等。



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

【原文】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笔记】关于五味太过,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篇中有提到“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倪师的解释是“食味过于苦,脾脏无法运化营养,肌肉因之衰退,但胃口过盛,造成恶性循环”。这里可以进一步解释(或者说相互解释)为什么味过于苦,脾脏无法运化。这是因为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三焦之道不通,脾脏就无法运化。



灵枢-本输-第二

【原文】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笔记】1、一直以为心胞与三焦相表里,看来这是不对的,三焦是孤腑。

                        2、“六腑之所与合者“,说明三焦水道与六腑是联到的。而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里提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说明三焦也是与五脏联到的,说明五脏六腑间都有三焦水道联系着。



灵枢-经水-第十二

【原文】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

【笔记】“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让我想到“见群龙无首,吉”。



灵枢-本藏-第四十七

【原文】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笔记】1、这里把三焦与膀胱放一起,与肾合。肾主二便,小便也是肾脏管,肾与三焦也密切相关。

【原文】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麤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麤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笔记】说明通过观察腠理皮毛,可知道三焦膀胱或骨或肾的情况。



灵枢-营气-第十六

【原文】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笔记】这是营气的循行路线。手少阳(三焦经)前面是手厥阴心胞经,后面注胆接足少阳胆经,所以跟心胞膻中和胆都是紧密联系的。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原文】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紧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笔记】倪师这里的解说的几个要点:

-咳了很久,咳到后来三焦受之,特点是腹满,不欲饮食。

                -三焦是在脏腑之间,是联络脏腑之间的桥梁,而三焦又布满全身的肌肉和经脉里,这三焦是无处不到的。那咳而腹满就是他的主症。

                -如果一个人说咳嗽,你问他有什么症状,他说就是咳嗽,那就是初咳。那如果他说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咳小便就出来了,那你就知道是久咳了。久咳了还没好,就可能三焦受之。

                -所以治久咳,除了开治咳嗽的药(治咳嗽的药都一样),还要开一些能去咳的病根源头的药,这样才能治得好。



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原文】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笔记】三焦除了是联系脏腑之间的桥梁,还遍布全身的肌肉经脉,无处不到。水谷入于口,通过肠胃的消化,水谷精微会通过三焦系统一直可以输布到肌肉皮肤。



灵枢-背腧第五十一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笔记】这里的三焦、四焦到下四焦是什么呢?



灵枢-经别-第十一

【原文】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笔记】这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原文】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笔记】也就是说,如果五脏有停水或痰,从理论上来说,可以通过水代谢系统或消化系统排出。



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原文】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

【笔记】也就是说,要排身上的水,可以刺三焦之源(募穴石门?)。



灵枢-论勇-第五十

【原文】黄帝曰:愿闻勇怯之所由然。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笔记】看来勇也是要三焦的配合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

【原文】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笔记】-三焦的问题,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治。

                        -不得小便,也可以用五苓散治。



灵枢-师传-第二十九

【原文】岐伯曰:六府者,胃为之海,庞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笔记】这上可以提供看诊的依据,三焦的情况可以从鼻柱中央看到。



灵枢-胀论-第三十五

【原文】黄帝曰:愿闻胀形。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秽,四肢烦俛,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府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餐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慎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笔记】三焦胀的病症是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这个应该可以在委阳穴上治吧。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原文】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笔记】这里说的三焦是指上焦中焦和下焦。横膈以上是上焦,横膈到肚脐是中焦,肚脐以下到少腹是下焦。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原文】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C15)

【笔记】营就是血,血的来源是五谷杂粮。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原文】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笔记】脏为阴,能满不能实,腑为阳,能实不能满。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原文】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笔记】委阳是三焦经合穴。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其性同于三焦经气血之性,且聚集于穴内,故为三焦经合穴。(摘自百度上委阳穴的名称释义)


【原文】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笔记】-三焦病的主要病症是:腹胀(特别是小腹),小便不利(小便少或没有)。

                        -三焦病可以在委阳穴上治。

                        -小便不利是五苓散的主症。脾主少腹,腹胀也可能过治脾解决,用药上,腹胀也是理中汤的主症,理中汤也是治脾要药。



灵枢-经脉-第十

【原文】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笔记】手厥阳心胞经有络到三焦,二者关第密切。


【原文】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笔记】这是详细说了三焦经的循行,以及生病时会影响到的部位及病症,以及相应的治法。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原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笔记】倪师关于这里的解说是:脾制水,脾也治水。全身的排水的系统是脾和三焦(决渎之官)。三焦源于脾脏的油脂。三焦是水道,水在身上走的时候应该是热汽而不是冷水。如果是冷水,就要用药把水变成水气排掉。这是治水的方法。



素问-未从容论-第七十六

【原文】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

【笔记】水道不行就是三焦和脾运化有问题。



灵枢-痈疽-第八十一

【原文】岐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

【笔记】这个水道流溢指的是自然界的水道。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原文】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笔记】心下热就是胃热,所以会善饥。



【作业小结】这次作业让我们掌握了一个很实用的自学方法,以后学习或实践中遇到问题时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能在经典中找到相关主题的内容,以便能对该主题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水泛是很常见的一种体质,如果能更多的了解人体水运化的机制,对用药或选穴会有很大帮助,所以这次的选的主题是:三焦与水道。通过这次查询,内经中关于三焦与水道的描述可以小结以下几点:

-三焦就是人体水道。

-三焦是在脏腑之间,是联络脏腑之间的桥梁,而三焦又布满全身的肌肉和经脉里,这三焦是无处不到的。

-腹满就是三焦病的主症。

-三焦油网的油来自于脾,三焦与脾密切相关,三焦有问题会影响到脾,脾有问题也会影响到三焦。

-肾合三焦膀胱。肾主二便,小便也是肾脏管,肾与三焦也密切相关。

-如果五脏有停水或痰,从理论上来说,可以通过水代谢系统或消化系统排出。

-三焦病可以在委阳穴上治。

-三焦是水道,水在身上走的时候应该是热汽而不是冷水。如果是冷水,就要用药把水变成水气排掉。这是治水的方法。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