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
是一本关于小儿病用药辩证的容易记忆的工具书。是儿科医圣北宋钱乙,字仲阳所著。
.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按证、法、方药顺序编著。
.
以脏腑病理学立论,以虚实寒热立法,辩证论治。
。
️理论上:提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治疗上:
①、戒妄攻峻下。
②、有非下不可之证,须“量其大小虚实而下之”,且下后须调补脾胃.
。
️
①首创儿科惊风学说
。
②对天花、麻疹等传染病,有独特见解
。
③对疳证成因,有精辟论述
。
④主张“肝有实火,有泻无补,肾有真水,有补无泻”
。
⑤认为小儿纯阳,无须益火
。
⑥在用药上,
▵将《金匮》崔氏八味丸除去桂、附二味,名地黄丸,以滋补肾水
。
▵将四君子汤,变化为异功散。
。
▵有益黄、泻黄、泻青、泻白等方
。
4️⃣注重望诊:如面部和眼目内色诊
。
5️⃣不足之处:
①距今八九百年,错简夺漏
。
②其门人收集整理,主观片面
。
③受宋代理学影响,拘泥阴阳顺逆和五行生克理论。
。
️为什么要学这一本书?
.
为解决小儿身体健康问题。
.
同时学习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提练要点,筛选所需。
.
️怎样学这一本书?
.
理论+实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本书上卷为证、中卷为法、下卷为方药,后有钱乙门人阎氏译注
.
1️⃣上卷之证划分为79小结,2️⃣中卷之法划分为23小结,3️⃣下卷之方药划分为两部分,117方+附方15方
.
✅卷上划分二个部分:1️⃣脉、变、五脏。2️⃣症状
.
✅卷中记载了钱乙所治的二十三个病案。有搐、惊、吐泻、嗽、喘、肺热、疮疹、热、汗、虚等
.
✅卷下方药有青、红、黄、白丸,有涂囱、浴体等多种方法和药剂。
.
✅在阎氏译注中指出:小儿治法,大概与大人同,只是剂量小罢了。这是因为小儿气血未充,脏腑柔弱的原因,所以用药应剂量小,且中正和平之品。
.
️在卷上中,脉和成人脉基本一样,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
️因小儿指小,故一指定三关,容易出来脉不准的现象,故用指纹来诊断。食指近掌部虎口往指尖方面分别为风关、气关、命关。
.
️指纹浮现在浅表的,主初感外邪,病尚在表
.
️指纹沉的为病邪在里
.
️纹色红而浮露的是外感发热的表证
.
️指纹淡红、隐而不露的属虚寒
.
️纹色深红紫暗,为邪热郁滞
.
️纹色青紫,是肝经风热,或伤食停痰
.
️纹青色,主惊、主痛
.
️青而紫黑,是邪热郁闭、络瘀营热
.
️指纹色淡,属体质虚弱
.
️指纹郁滞,推之不畅,是病邪稽留,邪热郁结。
.
💯口诀为“沉浮分表里,红紫辩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
⁉️小儿变蒸是长骨的缘故:
.
❇️在母腹中,生骨气,脏腑成而未全
.
❇️生之后,长骨脉
.
❇️32日一变,长生脏腑智的原因。
.
❇️人有365骨,除手足中45碎骨外,有324数
.
❇️生后,骨一日十段,十日百段,32日计320段,为一遍,曰一蒸。
.
❇️骨之余,由脑分入龈中,作32齿。若齿牙不及32数,因变不足。如28日即至,长28齿。
.
❇️一周遍,发虚热,十周则小烝毕。
.
❇️320日生骨气,全未壮
.
❇️初32日一变,生肾生志
.
❇️64日再变,生膀胱,其发耳与*冷,肾与膀胱俱主于水,水数一,故先变。
.
❇️96日三变,生心喜
.
❇️128日再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凉药。心为火。火数二。
.
❇️160日变生肝哭
.
❇️192日六变生胆,其发目不开而赤,肝主木数三
.
❇️224日七变生肺
.
❇️256日八变生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属金,金数四。
.
❇️278日九变生脾智。
.
❇️320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去始全。
.
❇️❗️此小变蒸毕也。
.
❇️后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
.
❇️后64日又蒸。长其经脉,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行立也。
.
❇️蒸后64日又一大蒸
.
❇️蒸后128日又一大蒸
.
❗️此大小蒸都毕, 576日乃成人
.
️在五脏所主中
.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治以清心泻热,平肝镇惊为主
.
心病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
.
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
.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
.
✅肾主虚,无实也,唯疮疹,肾实则变黑陷
.
肾病无精无光畏明,体骨重。
.
💯观察病的新久,体质的强弱,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