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黄帝内经中寒与湿的笔记

by 马京晨(雅3班)


【全书查询结果】


[黄帝内经]----- 寒 and 湿 :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则热,重热则。 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发生偏盛,则阳气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偏盛,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偏盛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阴偏盛则表现为寒性病症。寒到极点会表现热象,热到极点会表现寒象。寒邪能伤形体,热邪能伤气分,气分受伤可以产生形体疼痛,形体疼痛可产生肿胀。凡是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及于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后及于气分。风邪太过,则能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则能发生红肿;燥气太过,则能发生干枯;寒气太过,则能发生浮肿;湿气太过,则能发生濡泻。

【笔记】浮,浮肿或虚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邪盛 阳气虚,则水湿运行不畅,故出现胀满浮肿。如脾阳虚的腹胀便溏,脾肾阳虚的水肿等,均属寒证。

湿气偏胜出现大便泄泻的病理。脾喜燥而恶湿,湿气偏胜,则脾阳不脉,运化水湿的功能障碍,就会产生“濡泻”。濡泻,是肠鸣腹泻,泻出稀烂大便而腹不痛的症状。:“故湿之气,……相乘而为五变,其化在天为雨,在地为泥,在人为脾,甚则为泄。

寒与湿均与脾脏运化有关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长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读注:经文如此,正常排序:风、暑、燥、湿、寒)的气候,气候影响了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突然大怒,会损伤阴气,突然大喜,会损伤阳气。气逆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离去形体。所以喜怒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牢固。阴极可以转化为阳,阳极可以转化为阴。所以说:“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了风气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笔记】寒与湿出自冬和长夏两个不同的季节,寒对应藏,湿对应化;寒对应恐,湿对应悲。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寒时关注收藏,藏精,湿盛时候关注脾胃运化。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南方应夏,阳气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长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足,则滋养脾脏,心气关联于舌。五行南方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征,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说话吞吞吐吐,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脏,脾气关联于口腔。五行中央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干呕,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的变动为思。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以风气抑制湿气,甘味能伤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

极生热,热极生,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

【笔记】土生甘,酸(木)胜甘(土),(木克土)。湿气伤肌肉,风可以抑制湿。


素问_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帝曰:凭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以坚之,火以温之。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 ...令虚而生化也。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黄帝说:它在苍穹中间依靠的是什么呢?

 岐伯说:是苍穹的大气把它举升起来的。燥气使它干燥,暑气使它蒸发,风气使它动荡,湿气使它滋润,寒气使它坚实,火气使它温暖。所以风寒在于下,燥热在于上,湿气在于中,火气游行于中间,一年之内,寒暑湿燥风火六气下临于大地,由于它感受了六气的影响而化生出万物。所以燥气太过地就干燥,暑气太过地就炽热,风气太过地就动荡,湿气太过地就泥泞,寒气太过地就坼裂,火气太过地就坚固。

【笔记】大气在苍穹的中间,湿可以使它润泽,寒可以使它坚实。湿与寒可以使大地产生变化,湿可以让大地泥泞,寒能让大地皲裂。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黄帝说:司天在泉之气,对人的影响,从脉上怎样诊候呢?岐伯说:司天在泉之气,胜气和复气的发作,不表现于脉诊上。《脉法》上说:“司天在泉之气的变化,不能根据脉象进行诊察。”就是这个意思。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气能生甘味,甘味入脾,能滋养脾脏,脾能滋养肌肉,脾气通过肌肉而滋养肺脏。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于湿,在地应于土,在人体应于肉,在气应于物体充盈,在脏应于脾。其性安静能兼化万物,其德为濡润,其功用为生化,其色黄,其生化为万物盈满,其虫为倮虫,其政为安静,其令为布化云雨,其变化为久雨不止,其灾为湿雨土崩,其味为甘,其情志为思。思能伤脾,怒能抑制思虑;湿能伤肌肉,风能克制湿气;甘味能伤脾,酸味能克制甘味。

【笔记】中央湿土,湿能伤肌肉,风能克制湿气。如同电风扇吹湿润的地板很快就可以干。所以北方的天气风大,风湿病人比较少,人不会湿气那么重。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 其性为暑,其德为湿(显),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南方(应夏而)生热,热盛则生火,火气能生苦味,苦味入心,滋养心脏,心能生血,心气通过血以滋养脾脏。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在热,在地应在火,在人体应在脉,在气应在阳气生长,在脏应在心。其性为暑热,其德为显现物象,其功用为躁动,其色为赤,其生化为茂盛,其虫为羽虫,其政为明显,其令为热盛,其变动为炎热灼烁,其灾为热灼焚烧,其味为苦,其情志为喜。喜能伤心,恐惧能抑制喜气;热能伤气,寒能克制热气;苦味能伤气,咸味能克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 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

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气能生甘味,甘味入脾,能滋养脾脏,脾能滋养肌肉,脾气通过肌肉而滋养肺脏。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于湿,在地应于土,在人体应于肉,在气应于物体充盈,在脏应于脾。其性安静能兼化万物,其德为濡润,其功用为生化,其色黄,其生化为万物盈满,其虫为倮虫,其政为安静,其令为布化云雨,其变化为久雨不止,其灾为湿雨土崩,其味为甘,其情志为思。思能伤脾,怒能抑制思虑;湿能伤肌肉,风能克制湿气;甘味能伤脾,酸味能克制甘味。

【笔记】讲了应长夏而生湿的现象,在天上就是一种雾状湿气的状态。


灵枢_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黄帝问岐伯道:各种疾病的开始发生,都是由风雨寒暑清湿等邪气的侵袭,和喜怒等情志所伤,是内外诸因所致。喜怒失去控制而过分,就会伤及内脏;天上的风雨加身,乘虚而入,就会伤及人体的上部;感受了地上的清冷阴湿之气,就会伤及人体的下部。上中下三部之气,对人体的伤害各不相同,我想知道它们的遇会聚合的道理。

【笔记】湿往下走,伤人体下部。(腿疼,睡久了腰疼,重力作用)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 ...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岐伯回答说:三部之气各不相同,或起发于阴内,或起发于阳表,让我来谈谈其中的道理。喜怒失去节制,就会伤及五脏,五脏属阴,所以病发于阴内;地上的阴冷潮湿这种邪气容易乘虚侵害人体下部,所以病起于下部;天上的风雨寒暑之邪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所以病起于上部,这就是百病初发时的三大部位。待到病邪侵淫扩散,就不可一一数说了。

【笔记】阴冷潮湿从地下侵袭人体,则会发病起于人体下半部分。(常常会腿疼等)如果是阴雨天气从上面袭来的邪气,就会损伤人上部分。(比如肩膀酸疼等)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 ...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肾之时,贲响腹胀,多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 ...。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小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则(月真)(月真)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笔记】如果寒邪亢盛,就会肠鸣、泄泻、完谷不化;热邪亢盛,就会大便稀薄,而且有糜烂物随大便排出。有寒则䐜(别本作腹)䐜满雷引,故时切痛。如果寒邪盛,则腹部胀满,而且腹鸣如雷并有牵引之感,所以常觉剧痛。这是吃了冷的东西常常能够感觉到的。午饭公司提供了冰粉,凉面等,吃了以后往往觉得下午容易放屁,有胀气的感觉。

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胫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月真)胀,(月真)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

【笔记】寒到极致会导致血脉凝滞,产生瘀。


素问_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萎不收,濡泻血溢。 初之气 ...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 ...。 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 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腑肿、胸腹满 ...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 终之气、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 必折其郁气 ...湿者以燥化;异者少之,同者多之。用凉远凉,用,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 帝曰:善。少阴之政奈何? 岐伯曰:子午之纪也。

【笔记】寒湿病会导致濡泻血溢,身重,腑肿,胸腹满。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


素问_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奈何? 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 ...? 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 ...故而止。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 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反胜之,治以甘热 ...,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佐以苦甘。

【笔记】中药的四气五味,咸味以入少阴肾经,寒以清热。治疗湿邪为病,治疗以苦热为主,因为湿为阴邪,而热为阳,可以治疗,同时苦味能燥能泄,有燥湿的功效。所以治以苦热。佐以酸淡,酸味能受能敛,制约湿邪的运行,而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功效。所以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上面说了苦味和淡味的作用了,这里意思就是治疗湿邪用苦味药燥湿,用淡味药利湿。比如治疗一个水肿,可以用苦,热性味的苍术燥湿除湿。也可以用淡味的茯苓,猪苓等利湿化水。


素问_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反? 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 ...,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也。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笔记】气盛身寒会导致伤寒病。谷物吃多了而又有虚像,有阴虚正装,容易导致湿气囤积下部。下:三阴管辖,更说明阴虚不能纳物。阴虚发展到最后就是阴脱,阴脱者目盲。看人吃的多,胃口好,却不长肉,还没精打采,就要考虑阴虚了。


素问_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

是故巳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又厥阴未迁正,则少阴未得升天,水运以至其中者。君火欲升,而中水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复作,冷生旦暮。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间作。日久成郁,即暴热乃至,赤风肿翳,化疫,温疠暖作,赤气彰而化火疫,皆烦而躁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

因此在巳亥之年,少阴君火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蓬水气过胜,是君火升之不前。又若遇到厥阴司天,未得迁居正位,则少阴君火也就不能升于司天的左间,这是由于水运在中间阻抑所致。少阴君火欲升司天的左间,受到水运的阻抑,而升之不前,则清凉寒冷的气候再度发作,早晚都有冷气发生。人们易患阳气伏郁于内而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交作等病。君火不升,久而化为郁气,郁极则发,就要出现暴热发作,易患风火之气生为目肿遮蔽的病症,化为疫气,温疠逢温暖之时乃发作,由于火气暴露化为火疫,则可发生心烦而躁动、口渴等症,渴甚的,可以泻其火热,则诸症可止。

是故寅申之年,阳明升天,主窒天英。胜之不前,又或遇戊申戊寅,火运先天而至,金欲升天,火运抑之,升之不前,实时雨不降,西风数举,咸卤燥生。民病上热,喘、嗽,血溢。久而化郁,即白埃翳雾,清生杀气,民病胁满、悲伤、寒、鼽、嚏、嗌干、手坼、皮肤燥。

因此在寅申年,阳明燥金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英火气过胜,是金气升之不前。又若遇到戊申、戊寅年,中运之火则先天时而至,金气欲升之为司天之左间,中运之火阻抑之,金气升之不前,则应时之雨不得降下,西风频作,土地干燥,咸卤发生。人们易患上热证,病发气喘、咳嗽、血液外溢等症。燥气不升,久而化为郁气,郁极则发,就要发生白色埃雾笼罩天空,清冷而肃杀之气,人们易患胁下胀满、容易悲伤、伤寒、鼻塞、喷嚏、咽喉干燥、手部皴裂、皮肤干燥等病。

是故卯酉之年,太阳升天,主窒天芮,胜之不前;又遇阳明未迁正者,即太阳未升天也,土运以至,水欲升天,土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湿而热蒸,生两间。民病注下,食不及化 ...,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气,暝暗凄惨,才施黄埃而布湿化令气,蒸湿复令。久而不降,伏之化郁,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阴痿少力,天布沉阴,蒸湿间作。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愿闻迁正,可得明乎 ...。

因此在卯酉年,太阳寒水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芮土气过胜,使太阳寒水升之不前。又或遇到阳明司天,未得迁居正位,则太阳寒水也就不能升于司天的左间。土运应时以至,寒水之气欲升司天的左间,受到土运的阻抑,而升之不前,则湿热相蒸,寒气发生于天地之间。人们易患泄泻如注,食谷不化等病。寒水不升,久而化为郁气,郁极则发,冷气又胜过客热之气,冰雹突然降下。人们易患厥逆而打嗝的病症,热病生于内,阳气痹于外,则病发足胫酸疼、烦躁而引心悸和闷热、暴烦而厥逆等症。黄帝说:六气升之不前的问题,我已经完全明白了它的意义。还想听听关于六气降之不下的问题,可以让我明白吗?

太阴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时,埃昏布作,湿令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泄注淋满,足胫,阴痿,闭塞,失溺,小便数。 少阳不退位,即热生于春,暑乃后化,冬温不冻,流水不冰,蛰虫出见,民病少气 ...,皆烦而燥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 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中木运抑之也,升天不前,即风埃四起,时举埃昏,雨湿不化。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 ...,胀满;久而伏郁,即黄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脸肢府黄疸满闭。湿令弗布,雨化乃微。 是故丑未之年,少阳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又或遇太阴未迁正者,即少阴未升天也,水运以至者,升天不前,即寒冰反

【笔记】土运应时以至,寒水之气欲升司天的左间,受到土运的阻抑,而升之不前,则湿热相蒸,寒气发生于天地之间。人们易患泄泻如注,食谷不化等病。


灵枢_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阳主热,故甚则热,热甚则,故曰生热,热生,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冬伤于,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者,寒热也;尺肤先,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 ...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麤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者,腹中。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本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免 ...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也

【笔记】阴主寒,寒极生热。


素问_痹论篇第四十三

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也 ...。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盛,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 ...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则虫,逢热则纵。 帝曰:善。

【笔记】寒往往与痛症相联系,湿常常与多汗和便溏联系。


素问_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 ...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 ...,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

【笔记】讲述了伤于湿和伤于寒,在下个季节人所要生的疾病类型。描述了寒所导致的状态和湿导致的人体状态。 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因于湿,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应该是近期运动后没及时换衣服而导致湿疹的原因。


素问_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其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应冬,其虫鳞,其畜彘,其色黑,其养骨髓,其病厥,其味咸,其音羽,其物濡,其数六。

静顺的年份,水气能纳藏而无害于万物,其德性平顺而下行,五行的气化都得完整。其气明净,其性向下,其作用为水流灌溉,其生化为凝固坚硬,其属类为水,其职能是流动不息,其气候严寒阴凝,其权力的表现是寒,应于人体的内脏是肾,肾怕湿土(土克水),肾开窍于二阴,所以主于二阴,其在谷类是豆,其在果类是栗,其所充实的是液汁,所应的时令是冬,所应的虫类是鳞虫,在畜类是猪,其在颜色是黑,其所充养的是骨髓,其在病则厥症,其在五味是咸,在五音是羽,在物体属于液体一类,在五行成数是六。

 故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 ...,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 ...宫与正宫同。萧飋肃杀,则炎赫沸腾,眚于三,所谓覆也,其主飞蠹蛆雉。乃为雷廷。 伏明之纪,是为胜长。长气不宣,藏气反布,收气自政,化令乃衡,清数举,暑令乃薄,承化物生,生而不长,成实而稚 ...,遇化已老,阳气屈服,蛰虫早藏。其气郁,其用暴,其动彰伏变易,其发痛,其脏心,其果栗桃,其实络濡,其谷豆稻,其味苦咸,其色玄丹,其畜马彘,其虫羽鳞,其主冰雪霜,其声征羽,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少征与 ...伤肾也。埃昏骤雨,则振拉摧拔,眚于一,其主毛湿狐貉,变化不藏。 故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疟无德,灾反及之,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 发生之纪,是为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

【笔记】肾本身主水,表现是寒,肾怕湿土。(土克水)



灵枢_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 ...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仆偏枯矣。

从北方来的风,名叫大刚风,它伤害到人体,内可侵入于肾,外在于骨骼和肩背的肌腱部;因为北风阴寒至盛,遏伤肾阳,所以其气主寒性病证。从东北方来的风,名叫凶风,它伤害到人体,内可侵入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体关节。从东方来的风,名叫婴儿风,它伤害到人体,内可侵入于肝,外在于筋的连结之处,因为东方为水乡湿地,东风多雨,所以其气主湿性病证。从东南方来的风,名叫弱风,它伤害到人体,内可侵入于胃,外在于肌肉,因为东南湿盛,其气重浊,所以其气主身体困重不扬之病证。上面所说的八种风,凡是从当令节气相对的方向而来的,都属于虚风贼邪,因为是违背时令的不正之气,所以它能使人发生疾病。如是再遇上岁气不足、月缺无光、气候失和这三虚率相逼迫,就会得暴病,猝然死亡。如果三虚之中只犯一虚,也能发生疲劳困倦,寒热相兼的病证。如果冒雨或涉水,或久居潮湿之地,感受湿邪,伤于肌肉,便会发生痿病。所以圣人躲避风邪,就像躲避矢石一样。不然的话,如果恰逢三虚相遇又偏中于邪风,就会导致突然昏厥仆倒、或半身不遂一类的病症。

【笔记】北方来的风主寒,东方来的风其气主湿。


灵枢_大惑论第八十

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故不嗜食也。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岐伯说:饮食入胃后化生的精气输送于脾,阳热之气则留在胃中,胃热则谷物就消化得快,谷物消化得快就易觉饥饿。如果胃气逆而上行,就会导致胃脘虚寒,所以不喜进食。岐伯说:饮食入胃后化生的精气输送于脾,阳热之气则留在胃中,胃热则谷物就消化得快,谷物消化得快就易觉饥饿。如果胃气逆而上行,就会导致胃脘虚寒,所以不喜进食。黄帝说:患了两目闭合不能视物的眼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卫气滞留于阴分,不能外行于阳分所造成的。卫气留滞在阴分使阴气偏盛,阴跷脉随之而盛满,卫气既然不得行于阳分,便形成阳虚,所以愿意闭目而不欲视物。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 ...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别本作卧)焉。

黄帝说:喜欢嗜睡的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说:这一类人的特点是肠胃较大而皮肤滞涩,肌肉之间又不滑利。由于肠胃较大,卫气在人体内部滞留的时间就比较长;皮肤滞涩,分肉之间不滑利,卫气在体表的运行因受到阻止而迟缓。卫气在人体循行的常规是白天行在阳分,夜间行于阴分,当卫气随昼夜交替在人体阳分运行已尽,由阳入阴时,人就入睡;卫气在人体阴分运行已尽,由阴出阳,人便醒来。既然这类人的肠胃较大,卫气在内滞留的时间比较长;再兼皮肤滞涩,分肉组织不滑利,因此卫气运行于体表就较迟缓。这样卫气停留于阴分的时间长,其气不纯净,使得精神不能振作,所以困倦而嗜睡。那些肠胃较小,皮肤滑润弛缓,分肉组织之间又通畅滑利的人,卫气行于阳分的时间比较长,所以睡眠较少。

【笔记】冷减肥的方法就是让胃变寒,人胃口就会变小。有湿气在的时候,分肉组织就不滑利,胃气运行于体表就会迟缓。


灵枢_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愿闻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

岐伯说:饮食物都是由口进入人体,饮食物中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注入相应的脏器及人体四海。饮食物所化生的津液也分别沿着一定的道路输布,其中,由三焦气布散的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能够温润肌肉、充养皮肤,这就叫做“津”;那些流注于脏腑、官窍,补益脑髓而不布散的,就叫做“液”。

天气寒冷,汗孔闭塞不能出汗,阳气不化,水液不得蒸化宣行则向下输注到膀胱,就形成尿液和气。

五脏六腑中,心为君主,主宰其他脏器的活动,耳朵为君主探听消息,眼睛为君主观察物体,肺是君主的宰相,肝是君主的将军主谋虑,脾是君主的近卫守护宫廷,肾为君主的外派官员掌管着国家的形体。所以,五脏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渗入眼睛。心里悲伤,就会使五脏六腑之气都并于心中,引起连心的脉络急紧,连心的脉络急紧就会使肺上抬,肺上抬就会使津液上溢。心之脉络急紧,而肺不能常久上抬,忽上忽下,因此引起咳嗽而且流眼泪。

【笔记】寒气可以把毛孔闭住,湿气就没法在身体中运行,水液不蒸发,会向下到膀胱,形成尿液。这是北方很冷的地方人出汗少,但是小便稍多排解水液的道理。


素问_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危象,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眼睛的瞳神是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若长短不明、黑白不清,这是精气衰竭的现象。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脏,主藏精神。如果邪盛于腹中,脏气壅满,气盛而喘,善伤于恐,讲话声音重浊不清,如在密室中说话一样,这是中焦有湿邪所致(即脾脏的湿气太重)。语音低微而气不接续,一天到晚的唠叨不断,这是精气被劫夺所致(即肺脏功能减弱)。衣被不知敛盖,言语不知善恶,不辨亲疏远近的,这是神明错乱的现象(即心脏功能失常)。脾胃不能藏纳水谷精气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气失守,肛门不能约束的缘故。小便失禁的,是膀胱不能闭藏的缘故。若五脏功能正常,得其职守者则生;若五脏精气不能固藏,失其职守则死。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都会影响到脉色而发生变化,怎样区别它是久病还是新病呢?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岐伯说:你问的很详细啊!只要验看它脉色就可以区别开来: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于正常的,是为新病;如脉不失于正常而色失于正常的,乃是久病;如脉象与气色均失于正常状态的,也是久病;如脉象与面色都不失于正常的,乃是新病。脉见沉弦,是肝脉与肾脉并致,而外部没有血,或外部已见血,其经脉必滞,血气必凝,血凝经滞,形体必肿,有似乎因湿邪或水气中伤的现象,成为一种淤血肿胀。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凡见浮脉而不躁急,其病在阳分,则出现发热的症状,病在足三阳经;如浮而躁急的,则病在手三阳经。凡见细脉而沉,其病在阴分,发为骨节疼痛,病在手三阴经;如果脉细沉而静,其病在足三阴经。发现数动,而见一次歇止的脉象,是病在阳分,为阳热郁滞的脉象,可出现泄利或大便带脓血的疾病。诊察到各种有病的脉象而切按时,如见涩脉是阳气有余,滑脉为阴气有余。阳热有余则身热而无汗;阴寒有余则多汗而身寒;阴气阳气均有余,则无汗而身寒。

【笔记】中焦脾脏如果湿邪过重,会导致脏气雍满,声音浑浊仿佛有室内回声。湿与肝肾病联系密切。阳热有余则身热而无汗;阴寒有余则多汗而身寒;阴气阳气均有余,则无汗而身寒。


1个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