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形与神的笔记

【黄帝内经】——形and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笔记】形与神就象房子和房主人一样,安全整洁的房子能让房主人居住踏实、平安、健康,而健康能干的主人又能更好的维护整理房子;但当房子疏于打理,甚至被随意破坏后,房主人就会不安或患病。所以,形神是合一的,神无形不存,形无神不灵。形神兼顾才是健康的。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体不敝,精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笔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食味,化生精,气生

味伤,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笔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两精相博谓之神。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疑问:什么情况导致清气在下?什么情况又导致浊气在上呢?)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清气升,浊气降。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人如果吃得过于营养,必会令体内阳火过盛,导致津液不足而气衰。


【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笔记】顺应四时,食饮有节,不患得患失,则病邪无法深入也。


【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者昌,失者亡。

帝曰:善。

【笔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主宰。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

岐伯曰:不使也。

帝曰:何谓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去之而病不愈也。

【笔记】如果病人神气已衰,无法积极配合,再高明的医生也无法治愈他。所以。治病先调神。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笔记】“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平心顺气得安康。


【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脏五,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笔记】三生万物。整体可以划分,而局部亦可再分。


【素问】宝命全角(形)论篇第二十五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笔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观其冥冥者,言气荣卫之不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髣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也。

【笔记】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笔记】调治经脉是百病不生的关键。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帝曰: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气乃平。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气乃得复。

【笔记】神过与不及会影响人的情志。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帝曰:善。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有余则腹胀,径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笔记】形过与不及会影响人的脏腑的运行和肢体的动作。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谓(调)之。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动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笔记】“其病所居,随而谓(调)之。” “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气有多少,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笔记】“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 故以春秋为一年。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帝曰:动静何如?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覆会也。

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笔记】天垂象,地成形。

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贪,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内伤,身必败亡。

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

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

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热。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惟言死日,亦为粗心,此治之五过也。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贪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惧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笔记】好的医生除了要医术高明,还要明白人情事理。


【素问】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经有也。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是以俱悲则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不慈也。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不守精,精去目,涕泣出也。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

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笔记】医者要善于仔细观察,才不会漏诊错断。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