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素问

黄帝内经

素问_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者知,知者知。 凡有五,五五二十五 ...。 所谓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者,胃脘之也。 别于者,知病处也,别于者,知生死之期。 三在头,三在手,所谓一也。 别 ...于者,知病忌时,别于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至者为,静者为,动者为,迟者为,数者为。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主悬绝 ...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曰:一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 ...风厥。 二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曰钩,鼓一曰毛,鼓胜急曰弦,鼓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笔记: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

素问_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雷公至斋七日,旦复侍坐。 帝曰:三为经,二为维,一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为表,二为里,一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乍,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帝曰:三为父,二为卫,一为纪;三为 ...母,二为雌,一为独使。 二,阳明主病,不胜一,软而动,九窍皆沉。 三,太阳脉胜,一不为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二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 ...脾,外伤四支。 二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 一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 ...,出入不知,喉咽于燥,病在土脾。 二,至阴皆在,不过,阳气不能止,阴阳并绝,浮为血瘦,沉为脓附。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含岁首

笔记:上观天道,下察地理,必以阴阳之理来决断病者死生之期,同时还要参合一岁之中何气为首。根据阴阳可以判断病人的死期,可见阴阳在诊断中的重要性。

素问_阴阳离合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地为,日为,月为。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 ...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中之;则出地者,命曰中之。 予之正,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 ...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中之 ...。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中之。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名曰中之少阳。 是故三之离合也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 帝曰:愿闻三? 岐伯曰:外者为,内者为。然则中为,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

笔记: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素问_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中有中有。平旦至日中,天之中之 ...也;日中至黄昏,天之中之也;合夜至鸡鸣,天之

笔记: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什麽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阴在阳,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贬石的疗法。
问_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病发于骨,病发于血,病发于肉,病发于冬;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则狂,邪入于则痹;搏则为巅疾 ...,搏则为瘖;入之则静,出之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出之,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

笔记:五种病的发生:阴病发生于骨,阳病发生于血,阴病发生于肉,阳病发生于冬,阴病发生于夏。这是五病所发。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分,则阳偏盛,而发为痹病;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为癫疾;邪搏于阴侧则阴气受伤,而发为音哑之疾;邪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邪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怒。这就是所谓五乱。

素问_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伯曰:者天气也,主外;者地气也,主内。故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受之。受之则入六腑,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 ...,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

笔记:岐伯说: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如地气,主营养于内。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