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心与脑和头的笔记

黄帝内经-素问-心与脑和头的笔记

笔记:林医师课里扶阳之要讲第一护住心 第二护住脑 我就从这里入手 查找了黄帝内经素问中心与脑和头的部分记载 其中我的理解是从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开始。查找的每一个字都感觉很重要 理解甚浅 在学习中会把这最开始的一课逐渐积累

素问_五藏生成篇第十

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也。

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脏之气,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括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缟gao3未经染色的本色精细生坯织物 白色)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是以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痹。得之外疾,思虑而虚,故邪从之。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下,肢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痛。

笔记:生气发火发脾气后,左关细如琴弦一样弹指 心下是胃

被西医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每月需要输血维持生命。火水未济、脾不统血?

见面色黄如枳实无光泽(浅土灰)一周内安静离世,长期透析化疗。水反侮土?

素问_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肝移寒于,狂隔中。

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肝移热于,则死。

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胆移热于,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笔记: 寒的转移:肾脏→肝脏→心脏→肺脏→肾脏;脾脏→肝脏(惊流鼻血)

温肾补肾强肾 泻南补北 母能令子虚 肝实补肾肝虚 肝不实则不虚  

热的转移:脾脏→肝脏(重);肝脏→心脏(火浇油死);心脏→肺脏;肺脏→肾脏;肾脏→脾(无胃气死)。脏有阴阳属寒 阴不足→热 大热移动

胞→膀胱(无小肠火蒸腾气化膀胱水)因寒无尿或少或尿血

膀胱→小肠(膀胱冷→小肠相火小)口糜烂

小肠→大肠(小肠相火冷→热伏大肠金)硬块肿瘤 月事不至

大肠→胃(大肠热回逆到胃)里寒吃很多怎么都不胖

→胆(食亦同上)

胆→脑(鼻里涕下浓不止 污血)(鼻孔中上两边硬,浓鼻涕往嗓子流)

经脉之气逆

素问_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欲降而地彤窒抑,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包络所出,制手少阳所入也。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止,当写足厥阴之所流。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包络脉之所流。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阳明复布,太阳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当先补俞,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已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其刺如华,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欲实,令少思。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即不邪干。气出于,即室先想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人病虚,又遇群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阳之所过,复刺俞。

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者,将军之官,谋虚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胆者,中正不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包络所流。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

笔记:疏脏气:春夏井荥、秋冬经合、长夏俞

气:左→右;血:右→左。阴经井,阳经合

节气过长,脏气过长,长荥

天数有余,名不过位,节气有过,过合

手少阳三焦经原,阳池,心俞;手少阴心经输,神门,补, 留神在脏。阳原,阴输

素问_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曰:悲名曰志悲,志与精共凑于目也。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也,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渗为涕。

笔记:志精水,心精火神。夫妻时而吵吵架哭一场有助于气机上下得通

素问_骨空论篇第六十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从风憎风,刺眉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者,使之跪。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辅骨上横骨下为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横骨为枕。

髓空:在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龈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肩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门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骨行)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笔记:风进发病:孙络→经→腑→脏。膝阳关、伏兔→跪。

太阳→少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有汗-风;无汗-毛孔闭塞→寒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