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8日第一节课后作业:《黄帝内经》中关于“脐”的笔记--雅3阚建伟

素问_腹中论篇第四十

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上 ...为逆,居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

【笔记】本篇說明各種腹中疾病,詳列其症狀與治療方法


素问_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下,故环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

【笔记】本篇介绍了几种罕见、奇怪的病症,包括了怀孕九月而瘖、息积、伏梁、疹筋、厥逆、头痛、脾瘅、胆瘅、厥、胎病、肾风。


素问_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下三寸,侠胃脘各五。 侠广三寸,各三。 下齐二寸,侠之各三。 气街动脉各一。 伏兔上各一。 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笔记】气府,指的是气的居所,也就是经脉。本篇接着上篇《气穴论》,继续从其所属经脉来介绍三百六十五穴。


素问_骨空论篇第六十

。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

【笔记】本篇介绍了几种病症与其治疗方法,包括风病、任脉生病、督脉生病、冲脉生病、膝病,并且列出了水俞五十七穴的位置,以及寒热灸法的二十九个位置。


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小腹鸣。涩为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痿,偏风 ...;微大为石水,起已下至小腹睡睡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疒贵);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

【笔记】比较邪气入侵人体时的各种情形,包括了所伤的身体部位、所伤的经脉,并列出了五脏六腑为邪气所伤时出现的病形。


灵枢_经脉第十

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

【笔记】介绍十二经脉和十五脉络,包括名称、分布、循行路径,以及经脉虚实的病症表现。


灵枢_经筋第十三

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 ...,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两胁痛,引膺中脊

【笔记】介绍十二经筋,包括循行路径、所主疾病以及其治疗方法。


灵枢_营气第十六

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笔记】介绍营气


灵枢_四时气第十九

,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

【笔记】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进而使用不同的针刺方法来对治。


灵枢_寒热病第二十一

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下三 ...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

【笔记】本篇的重点包括了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热厥、寒厥等寒热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并且说明了头部五个腧穴「天牖五部」的部位和主治。


灵枢_热病第二十三

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应作络)得气也。 热病挟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

【笔记】介绍各种热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灵枢_杂病第二十六

。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岁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笔记】本篇讲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病症。


灵枢_师传第二十九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

【笔记】本篇在介绍先师傅传授的经验,包括临证治病要选择最合适病人的治法,以及从身体外在的呈现去观测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情况。


灵枢_肠胃第三十一

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日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 ...,长三丈三尺。回肠当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还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

【笔记】介绍整个消化道个部位的长短与大小(从嘴唇到直肠)。


灵枢_五色第四十九

。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

【笔记】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也就是在讲述色诊——当面部出现病色时,依其所在部位,代表不同的脏腑出问题。


灵枢_卫气第五十二

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笔记】本篇介绍了营气与卫气,并且说明了十二经的标本穴位、标本虚实的病症,以及气街。


灵枢_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气,奈何?岐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行则善高举足,足趾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

【笔记】阴阳二十五人,是指依据阴阳五行学说,可以把人分成二十五种。本篇介紹了阴阳二十五人的生理特征,以及其病理与治疗原则。

灵枢_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于阳明之经则挟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

【笔记】百病,指的是一切的疾病,所以百病始生,指的就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开始。


心得体会:

1、“脐”作为任脉上的一个穴位,就是“神阙”穴,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穴位,人体很多病症,可以从脐部反映出来;

2、《黄帝内经》中素问有四章,灵枢中有十四章涉及到“脐”,说明这个部位的重要程度;

3、通过针灸脐部附近的穴位,可以达到治疗病症的效果。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