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气and效 :
【灵枢_九针十二原第一】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笔记】 “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
****** 用针深浅要把握好。病在表则针浅,病在里则针深。按病之所在决定针之深浅。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笔记】如果不分虚实或者泻不足而增有余,则会加重病情。若病人精气虚弱,却泄其五脏腧穴,会导致阴虚而死。如果泻三阳经腧穴,可致正气虚弱,精神错乱。误泄了阴经,脏气耗尽会死亡,伤了阳经,会发狂。此为用针不当之害处。如果下真而气不到,则不管行针多少而不能停。下针之后气到了,则可以起针。不必再针了。
所以针灸的关键是气,得气则有效,其效果如风吹浮云。
******针灸要分清虚实,注意得气。得气则效。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笔记】岐伯说:五脏经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共二十五个腧穴;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六共三十六个腧穴。人体脏腑有十二经脉,每经各有一络脉,加上任脉之络、督脉之络、脾之大络,共计十五路。这二十七脉之气周行全身,出入于上下手足之间,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流注于五腧,昼夜不息。人体关节等部位的相交,共有三百六十五个会合处,都是络脉之气聚结的地方,即气穴。知道这些要妙所在,一句话就可说明白,否则就无法说了。这里所说的节,是血气游行出入的部位,而不是指皮肉筋骨。
*** 经气流于经脉,循行有序。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笔记】
在实施针刺之时,注意察看病人的气色和眼神,可以知道血气的耗散与还复;分别病人身体的强弱,听他的声音动静,可以掌握其邪正虚实。而后,右手主推而进针,左手佐助而护针身,当针下得气时,就可以出针了。凡是要用针之前,一定要先诊脉,观察脉气的和与不和,然后才可治疗。如果五脏之气已绝于内,是阴虚,而用针反补在外的阳经,造成阳过盛而阴更虚,这叫重竭,重竭必死,其死时是安静的,这是因为医生违反经气,误取腋和胸的腧穴,促使脏气愈趋虚竭所致。如果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阳虚,而用针反补在内的阴经,造成阴气过盛而阳气更加虚竭,引起四肢厥冷,这叫逆厥,逆厥必死,其死时烦躁不堪,这是由于医生误取四肢末端穴位,促使阳气彻底告竭所导致的。针刺的要害,刺已中病而不出针就会伤气,不中病而出针,就会使邪气留滞不去。伤气会使病势加重而使人虚弱,邪气滞则容易发生痈疡。
******用针要与脉气相和,如不能辩证,误针则可能使病患加重或致死。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笔记】五脏有在外的六腑,六腑之外有十二原,十二原穴出于四关(即两肘两膝),四关原穴主治五脏病变。所以五脏有病,就应该取十二原穴。因为十二原穴是五脏聚三百六十五节经气而集中的地方。五脏发生病变,就反应到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属的内脏,明了各原穴的特性,透察它的反应,就可知道五脏受病的情况。心、肺位于膈上,属于阳位。肺是阳部的阴脏,为阳中之少阴,它的原穴是太渊左右二穴。心是阳部的阳脏,是阳中之太阳,它的原穴,是大陵左右二穴。肝、睥、肾位于胸膈以下,属于阴位。肝是阴部的阳脏,为阴中之少阳,它的原穴,是太冲左右二穴。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至阴,它的原穴是太白左右二穴。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太阴,它的原穴,是太溪左右二穴。膈的原穴是鸠尾,属任脉,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气海,属任脉,只有一穴。这十二原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运行交通的关键所在,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各种疾病。
******十二原穴是经气交通关键之所。
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笔记】 五脏发生病变,就好比肌肉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河流发生淤塞一样。但是,刺虽然扎了好多天,还可以拔掉;物体污染虽久,还可以洗净;绳结虽然拴了许久,还可以解开;河流淤塞时间虽长,还可以疏通。有人认为久病痼疾不可针治而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善于用针的医生,治病就象拔刺、涤污、解结、浚淤一样。得病时日虽久,还是可以达到治愈效果的。那些说久病不可治愈的,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
针刺治疗热病,如同以手试沸汤;针治寒病,好象人不愿出行的样子。阴分里发生了阳邪热象,应当取足三里穴,准确用针,不能懈怠,邪气退下,就应停针,如果邪气不退,还需再刺。病发于上部,而属于内脏的,可取阴陵泉;病发于上部,而属于外腑的,可取阳陵泉。
****** 根据邪气退与否决定则针停与否。阴分有阳邪取足三里,病发于上属于内脏取阴陵泉,属于外腑取阳陵泉。
雅好(5)班 江苏无锡戴群 2021.8.2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