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五脏所主症状辨别:肝心脾肺肾-目舌口鼻耳-木火土金水
对于肝来说,肝主风,一般出现的病证时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实证表现为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证表现为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如果是肝热: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
对于心来说,一般为心惊。其病证主要为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实证为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证为卧而悸动不安。如果是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切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如果是心实: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合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则气得上下通也。泻心汤主之。
对于脾来说,一般为困脾。其病证主要为困睡,泄泻、不思饮食;虚证表现为吐泻、生风。
对于肺来说,肺主喘,就是有喘证。其病证主要表现为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实证主要为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证表现为哽气、长出气。如果是肺热: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汤主之。如果是肺盛复有风冷: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大青膏主之。肺不伤寒则不胸满。
如果是肺虚热,唇深红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如果是肺脏怯: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如果是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肺,主唇白。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对于肾来说,一般为肾虚。主要病症为无精光,畏明,体骨重。实证表现为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虚证表现为盖骨重惟欲坠于下而缩身、畏明。如果是肾虚,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囟开也,)面色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于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皆宜补肾,地黄丸主之。
学习第一课黄帝内经的分类重点解析(素问)的笔记: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黄帝内经主要包括诊断学、藏象学、养生观念、阴阳理论、经络学、五气五味、疾病针治、五运六气、标本理论、治法治则、针灸学等这些内容。
虽然素问和灵枢起源较早,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现在所有的素问用的是宋代的通用版本。而灵枢则是南宋校勘后传下来的定本。
扶阳之要1:
身体肿满的脉象与生死判别:帝曰:何谓从则生,逆者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腻着,手足寒也。
扶阳之要2:
不同人受伤,有的容易好,有的不容易好,其主要关键在于个人身体的寒热。
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身体较热,阳气足的人容易好。多寒者,本身阳虚的人,要恢复就比较难。为什么扶阳?当阳气在的时候,身体能量高,身体能量足,身体就会开始修复。第一个先护住心,因为心如果停了,就万事休;第二个需要护住脑,诸阳之会。然后护住我们的脏腑;最后行有余力,就要护住我们的手足。如果手足寒,就说明脏腑要守不住了。一般出现问题都是:手足冷->身体冷->脏腑冷->头冷->心,没有能量了,人就离开了。所以扶阳的重点在于把能量积蓄住。手足暖,说明人体基本没有问题。
扶阳,麻黄。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大概意思就是说人的四肢热,那么人就很有底气,阳气足,基本就没有大的问题。能量强就能够登高。
麻黄汤是返魂汤,麻黄剂是运动神经元的修复剂。
孙思邈80多岁时身体出现问题,用了续命汤,成分有麻黄,附子,石膏。吃下去后,开始修复人体的运动神经元。
脾胃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的五脏六腑以胃最重要。胃气是后天之气。肾气是先天之气。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先天之气没有了,不过后天之气还在,人就不会死。不过后天之气如果没有了,人也就即将离开了。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脾土非常重要,脾土护住了,其他脏腑才有希望。 所以治疗重症时,一要护住胃气,二是手脚要让它们暖和。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