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与四季相关的学习笔记By雅一班高萍

黄帝内经中与“四季”相关的章节笔记

By雅一班高萍

 

写在作业前:

1、过往基本没下定决心通读内经,成为精一书院雅好班一员后,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疯狂进入内经通读状态,方知读内经并非像周围人反馈的信息一样,与我而言,早晚间读内经,确让我沉浸在无我的状态,享受其中。

2、出于养生的考虑,我尝试搜索“四季”,结果出现素问刺要篇第五十、灵枢五禁第六十一、素问三问九候论篇第二十、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好吧,反正是通读,早读晚读都一样,来者不拒,况且对我二年的针灸学习实践而言,实乃大补。

3、本是通读,但对部分段落内容感性趣,也做了细读笔记,尤其对各篇章中的“四季”做了拓展学习。四季,并非是当代人理解的一年四季,日亦有四季。

4、过往未涉足脉诊,未涉足中医最高也是最难的五运六气,因此对相关内容理解不深,有待进一步学习实践。

 

素问_刺要论篇第五十

浏览 1165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

笔记:针有刺要,源于病有沉浮、刺有深浅;谨遵其理,无过其道以防内伤,亦无不及谨防外雍,使邪从之。深浅不得则内动五脏,大病将随之而来。如刺皮伤肉则动脾,脾动则每季最后18天,全年四季72天之月腹胀满意烦不吃东西;刺肉伤脉则动心,动心则夏日心痛;刺脉伤筋则动肝,动肝则春天发热病,使筋松弛;刺筋伤骨则动肾,动肾则冬季病胀满,腰痛;刺骨伤髓则使人形消虚烦,足膝关节无力,全身疲劳而无法行走。

 

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通过网上搜寻发现,也有专家认为每季最后十八日当在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十八日。

 

灵枢_五禁第六十一

浏览 1165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谊。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实,无发蒙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黄帝曰:何谓五逆?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乃后下血衄,血衄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笔记:刺有五禁,禁即不可刺。包括五禁、五夺,五逆。

五禁:不可刺之时,甲乙日不刺头部;丙丁日不刺颈部;戊己日不刺腹部;庚新日不刺股膝关节;壬癸日不刺足胫部位。

五夺:分别为形肉已夺、大夺血之后之夺、大汗出之夺、大泄泻之夺、产娩及大出血之夺。对不可夺者,不能针泻之。补泻亦无过其度。

五逆:热病本该脉静,脉却盛臊;泄泻后脉却洪大;湿痹身热脉气弱近乎没有;形夺身热色白,持续鼻出血;寒热并伤身体,脉坚搏。

 

自乘四季——自乘义为天干值日。人身某一部位每天都能逢到一个值日的天干。此“四季”同刺要论篇第五十‘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中的“四季”。

 

素问_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浏览 1210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阳夏阴,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旋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帝曰:其可治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笔记:寒热病者,即往来寒热病,死于清晨;中焦热盛及但热不寒病者,都死在中午。得风病死者,死在黄昏;水肿者死在半夜;脉形呈忽强忽热,忽快忽慢,则死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之转换出。

 

素问.三部九候论》:“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日乘四季,古人以一日夜划分四季。脾脏居中属土,土旺于四季,日乘四季,指出现于一日之中的四季,即辰、戌、丑、未时。

 

素问_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浏览 1219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炙衣。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补之。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郗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笔记:依五行治疗合乎天理,依五行间之盛衰,可以推知病人的生死。此刻,一副十分熟悉的五行图展现在我的眼前:

从肝主春开始吧,对应经络为互为表里的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对应天干为甲乙。有痉挛情况出现时,可吃甜食来缓和肝,这是因为肝为木,木克土,甜补土,使木不制土,肝便得到了缓和。

心主夏,对应经络为互为表里的心经和小肠经,心苦缓,可以急食酸收支。因为酸主木,木生火,火可以增强心脏机能,

脾主长夏,对应经络为互为表里的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对应天干为戊己。脾怕湿,可食苦来燥之。因为苦主心,心生火,火生土而至此。

肺主秋,对应经络为互为表里的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对应天干为庚辛。气不下而反逆必伤肺。此刻急食苦,因为苦入心,心生火,火能治金。

肾主冬,对应经络为互为表里的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对应天干为壬癸。过燥之气必伤肾,此刻急食辛辣之药可以润之。这样可以是肌理顺达,津液可以自由出入不致生阻碍,因为辛主肺属金,金生水。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之“四季”解释

肾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神爽慧,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下来了。此“四季”同《素问.三部九候论》:“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素问_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浏览 1185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情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岐伯曰:天之与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

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

帝曰:其贵贱何如?

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曰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日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刻于下水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已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手?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帝曰:何谓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化有小大,期有近远。

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笔记:

原文: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翻译:

黄帝说:怎样叫作恰当其位呢?

岐伯说:例如木运遇到卯年,火运遇到午年,土运遇到辰、戌、丑、末年,金运遇到酉年,水运遇到子年,乃是中运之气与年之方位五行之气相同。所说的“岁会”,为运气和平之年。

——此处的“四季”乃为天干之戌辰丑未年

网上查阅得知:甲己均为土运,辰、戌、丑、未四支(季)都是土运寄王之位,中运土与此四岁支同气,故所指即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四年均为岁会。

该部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目前概念上还十分模糊。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