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课后作业:《黄帝内经》脾与胃笔记 by 申毅

【作业:《黄帝内经》脾与胃笔记】

By 申毅 2021-08-02

 

素问_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中央黄色,入通于,开窍于口,藏精于,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Ø 笔记:明确了脾与土、黄色、星宿、数、臭的关系,也明确了脾病会在肌肉上表现。

 

素问_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Ø 笔记:把脾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都归在了“器”这一类,可以消化食物。

 

素问_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脏筋膜之气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Ø 笔记:脾胃,人后天之本,脉象中无气则死。四季脉象,都有对应的五脏之脉,春微弦,夏微钩,秋微毛,冬微石。但气不能没有。

 

素问_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而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Ø 笔记:第一段说明了对于其他四脏的输布灌溉作用。同时说明了的阳太过与不及,在脉象上的体现和身体上的症状。第二段说明了病机在五脏间按照相克的顺序传递。第三段说明了五脏皆秉气于,手太阴经寸口脉也是表现了气和五脏之气。所以如果只有五脏之脉而无气,是邪气胜于精气,病气胜于脏气,情况很危险。最后一段说明了在五虚的病态下,只要能喝下米浆、停止腹泻呕吐,病人就还能活,再次说明了气的重要。

 

素问_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Ø 笔记:这里讲了饮水在体内的转化,分别靠、肺、膀胱,来完成水汽在全身的输布。

 

素问_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Ø 笔记:这一篇说明了脾胃对于身体的重要:1、将肾精通过太阴和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输遍全身;2、以四时长四脏;3、四肢靠输布之津液,秉水谷之气,所以病四肢不用,主四肢;4、土者生万物法天地,所以脾胃之经是在头脚穿行;5、长夏应该分在四季,各十八日,而不是某个连续的时段

 

素问_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Ø 笔记:只能传寒热出去到肝,会引起筋挛和惊厥的情况。而可以从大肠受热也可以传热到胆,都会引起吃得多但消瘦的情况。

 

素问_咳论篇第三十八

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Ø 笔记:五脏六腑都可能引起咳嗽,不只是肺。吃了寒凉食物也可能伤肺而导致咳嗽。而如果是有病导致的咳嗽,会出现右胁下痛和不能运动的情况。咳时间长了会转为咳,导致呕吐的情况。

 

素问_痿论篇第四十四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Ø 笔记:首先说明了气热就是肉痿,接着说明了肉痿是因为生活于湿地而形成,最后说明了阳明经是五脏六腑之海,与宗筋、冲脉、带脉、督脉的关系,所以治各种痿症都是在阳明下手。

 

素问_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Ø 笔记:五味入后靠运化精气津液。如果吃多了肥美的食物,就可能让人脾胃过满,气上溢而导致口中有甜味。之后还会转化为消渴病。

 

素问_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至,即谓之虚也,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脾神失守,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已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

Ø 笔记:人如果处在太阴主掌的时节,饮食、劳作过度导致虚,这时如果在酒后行房,就容易生大病。

 

灵枢_病传第四十二

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食。

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Ø 笔记:说明了从某个脏腑开始生病之后,病机在脏腑之间的传导时间和传导顺序。大体上按照相克和里表顺序传导。

 

灵枢_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脾气盛,则梦歌、身体重不举;

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胃,则梦饮食

Ø 笔记:气盛的梦境,受邪气后的梦境。

 

灵枢_本藏第四十七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月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月少)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归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麤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脾应肉,肉(月囷)坚大者,胃厚;肉(月囷)幺者,胃薄。肉(月囷)小而幺者,胃不坚;肉(月囷)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月囷)不坚者,胃缓;肉(月囷)无小里累者,胃急。肉(月囷)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Ø 笔记:这里三段分别说明了三个问题:1、在不同状态下对身体的影响,特别明确了对于月事的影响;2、通过观察嘴唇的望诊了解的情况;3、观察身体肌肉的情况了解的情况。

 

灵枢_五味第五十六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Ø 笔记: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谷之精微者,出于之两焦以溉五脏。

 

灵枢_大惑论第八十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Ø 笔记:第一段说明了人容易忘记事情是因为肠实而心肺虚导致的上气不足下气有余。第二段说明了人很容易饿却不想吃是因为中有热气同时气上逆。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