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五脏之疾,取原
2.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针刺得气为之时机,倪师对此用呼吸补写法来得气。
3.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善针者,必察气,善脉也。
4. 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
通篇虚实论中的络脉经虚之解+鱼际之诊,
色义,黑青寒,赤热,青短气少
5. 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脉针!
6. 病先起于陽,復入于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
阳经+阴经,阴阳平衡取穴法
7. ★ 盛則徒寫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治则。
8. ★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其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艾灸补写。
9. ★ 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扶阳要义。
10. 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
11. 膚脹鼓脹,可刺邪?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血絡也。
胀气之法则。
12. 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而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米派!脾胃论。
13. 補其不足,寫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半夏汤通阴阳!
14. 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诛邪必诛心。
1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