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寒熱病第二十一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藏。
我的理解是:我们所选针刺之处,意在层次深浅以合于四时之气特性为准。其基本观念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故提出“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灵枢·四时气》)的要求。主要内容就是:选穴原则和解释选穴。
所谓“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张介宾的注解是:“气口者,脉之大会,故治筋脉。经输连脏,故治骨髓。按此言经输者,总言经穴也”(《类经·针刺类十八》卷十九)。“经输连脏”而对应深层之气,合于冬气伏藏(即《灵枢·终始》所说“冬气在筋骨”)。
春夏浅取而秋冬深取。《灵枢·终始》概括:“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
靈樞】論痛第五十三
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这句的意思是个体体质不同对病邪的反应不同,一般来说,正气强、阳气偏盛 的体质,受邪后多见热症、实证;正气虚、阴气偏盛的体质,则多见寒证、虚证。前者病易愈,后者病难愈。可见体质强弱不同,不仅关系到受邪之后是否易于发病,而且也是发病后决定预后转归 的重要原因。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