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黄帝内经」中气与味的笔记
by217雅5班-王进
[黄帝内经]----气and味: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 ...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脏象何如? 岐伯曰: 心者,生之本 ...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 ... 黄帝问焉: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 ...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笔记」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以五气,地以五味,而长养人之五脏。
[黄帝内经]----气and味: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 ...,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 ...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 ...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
「笔记」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气and味:素问_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 ...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 ...。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
「笔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要保持平衡,根据四时气候,变换调和饮食五味。
[黄帝内经]----气and味「素问」_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 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 ...,其应秋,其虫介,其畜鸡,其色白;其养皮毛,其病咳,其味辛,其音商,其物外坚,其数九。 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肃 ...,秀而不实成而秕也。其气散,其用静定,其动疡涌,分溃痈肿,其发濡滞,其脏脾,其果李栗,其实濡核,其谷豆麻,其味酸甘,其色苍黄,其畜牛犬,其虫倮毛,其主飘怒振发,其声宫角,其病流满否塞,从木化也。少宫与 ...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其动掉眩巅疾,其德鸣靡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谷麻稻,其畜鸡犬,其果李桃,其色青黄白,其味酸甘辛,其象春,其经足厥阴少阳,其脏肝脾 ...,至阴内实,物化充成。烟埃朦郁,见于厚土,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其化圆,其气丰,其政静,其令周备,其动濡积并稸,其德柔润重淖,其变震惊,飘骤崩溃,其谷稷麻,其畜牛犬,其果枣李,其色黅玄苍,其味甘
「笔记」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
[黄帝内经]----气and味「素问」_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 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 思伤 ...,其令(阙二字),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帝曰:病生 ...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 ...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
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笔记」五运六气变化对人体及万物的影响。人要健康,必须适应宇宙之间的变化,顺者生,逆者亡。
[黄帝内经]----气and味「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 ...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笔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
「黄帝内经]----气and味「素问_」五藏生成篇第十
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 ...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 ...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括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 ...,赤当辛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碱。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 ...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笔记」五脏的死色: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
五脏的生色: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
五脏的正色: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黄帝内经]----气and味「素问」_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 ...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 ...。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 ...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
「笔记」四时对应病位:春,病在肝;夏,病在心;秋,病在肺;冬,病在肾;中央为土,病在脾。
五脏对应五味:肝,其味酸;心,其臭焦; 脾,其味甘,肺,其味辛;肾,其味咸。
「黄帝内经]----气and味「素问」_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
「笔记」诊脉独取寸口脉。
「黄帝内经]----气and味「素问」_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 ...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 ...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 ...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 ...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
「笔记」厥逆,脾痹,息积,伏梁,胆痹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气and味「素问」_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 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帝曰 ...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以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 ...,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 ...。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笔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以知之矣。
「黄帝内经]----气and味「素问」_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 ...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
「笔记」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黄帝内经]----气and味「素问」_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将补之。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 ...,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郗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 ...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 ...。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笔记」五脏病的虚实症状,治疗方法。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黄帝内经]----气and味「素问」_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名木苍雕,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黅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脏气不用,白乃不复,上应岁星,民乃康。 岁金不及,炎 ...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 ...,奈何?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地位者,地理也。通于 ...,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嗌、血 ...泄、注下、溢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霜寒,上应辰星。上临少阴少阳,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病反
「笔记」五气运化不及时,对自然界和人体的影响。
「黄帝内经]----气and味「素问」_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写盛蠲余,令除斯苦 ...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止,当写足厥阴之所流。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 ...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 ...太阴之所流。阳明复布,太阳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 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 ...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
「笔记」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黄帝内经]----气and味「素问」_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 ...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熟能穷其至理欤!臣虽不敏,请陈其道,令 ...终不灭,久而不易。 帝曰: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可得闻乎?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 ...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萎不收,濡泻血溢。 初之气 ...,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 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 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
「笔记」天气与地气的变化规律。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