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痿论篇第四十

问止中医精一书院

第一课课堂笔记

2021年7月31日

一、课堂笔记

1、林师的师公周左宇:救人的东西不应该有秘密。

2、精一书院名称的来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

浅释:这是中华国学及华夏文明著名的“十六字心传”。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后来禹又传给汤,汤传给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又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这个传承过程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因此称为“十六字心传”。孔门儒学主张根据这十六个字去治理国家、教化人民。

3、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

浅释:所谓“精一”,就是专注当下的目标,纵然世事纷扰,我只关注一物,持一心,做一事,不做他想。

很多时候,“精一”就是一种笨功夫,只执着一物,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但往往就是这样的心思,却是最为聪明的做法。

当年曾国藩组建湘军,与太平军对垒13年,硬生生将即将覆灭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但曾国藩不过是一介书生,又如何有能力让湘军屡战屡胜呢?其实,曾国藩一点都不懂兵法,不懂取巧,他打仗的心法就是“守拙”,策略就是“结硬寨,打呆仗”,一直专注于一个“笨”字。

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从不打无把握的仗,他总是先让己方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累积细小的优势,最终获胜。

正如稻盛和夫说:“各行各业所谓的名人、高手,他们在达到这个境界之前,无不踏实努力、孜孜以求。”

世上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不停的“精一”,唯有踏实地“笨”下来,一心不存二意,才能看到曙光。

很多时候,人们不能感到幸福,便是因为外界的诱惑越多,人们的专注力开始变差,我们越来越难活在当下,越来越难享受到“有幸生于世间”的快乐。其实,当我们能够全心全意认真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进而获得一种满足的幸福感。

所以,真正的幸福,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情,把自己置之度外,执着一事、一物,达到全然忘我之时,人便能做到心如止水,不被外物所干扰,享受内心的宁静。

4、素问、灵枢历代沿革:

素问:

初现医圣张仲景先生的《伤寒杂病论·序》中首次提到素问之名。

晋朝皇甫之《针灸甲乙经》中表示黄帝内经[亦有所亡失]。

梁潮全元起著《素问训解》时,已散失内经衣之第七卷。

唐朝王冰时,《素问》已经多有脱漏,王冰在其所著《黄帝内经素问》中以七篇大论补遗失之第七卷,恢复八十一篇之旧数。

宋朝唐朝王冰之后到宋朝林亿之前,《素问》又被他人补入《刺法论》、《本病论》两篇遗篇。

至宋代,林亿在其所著《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除【正谬误之字,增注义之条外】,《素问》至此已经完全底定,成为通用版本。

灵枢:

初现灵枢》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针经》: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

《伤寒杂病论》之《序》以及晋朝王叔和所著《脉经》中提到灵枢《九卷》,即《黄帝内经》中的《针经》。

晋朝皇甫谧又沿用《黄帝内经》中的称谓,在其所著《针灸甲乙经》中将《针经》、《九卷》两名互用

隋朝《隋书·经籍志》将《针经》称为《黄帝针经》

唐朝《旧唐书经籍志》又改称《九灵经》,简称称《九经》。

始见《灵枢》名,最早出现是在见唐朝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的《序》中。

王冰之后针经由于辗转传抄,散佚甚多,直到宋,林亿时也未见《灵枢》全本。

宋朝至南宋高宗时,在高丽国所进献的医书中有全本的《黄帝针经》,经南宋史崧校勘后,命名为《灵枢》,这才是今日传世之《灵枢》定本。

汉以后,不见了,正好传到高丽去,高丽宋朝的时候拿回来,其实送来的是韩国人编的。我们要有自信,我们才是可以掌握《灵枢》的人,在汉以后很多针灸的经典里面,它都有《灵枢》现在看到的内容在里面。林师认为《灵枢》确实在汉的时候编的,只是韩国人保存得比较好。比如佛教《大藏经》就在借鉴韩国的《高丽藏》。为什么现在韩国人说《针灸》是他们的,是有历史原因的。韩国人为什么不能掌握它,原因是中文不好,看不懂古文。

5、针道有五:

(1)掌握神。

(2)懂养生。自己身体调不好就不能做个好中医。

(3)药都是有偏性,偏性就是毒,毒就是治病的。

(4)砭石外治法,古时用金银针很珍贵,老百姓就用砭石外治。

(5)懂诊断学。

6、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昌,失神者亡。

7、扶阳派,扶阳之要:

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黃帝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 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麻黄之为用: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麻黄者运动神经元修复剂。麻黄汤又名返魂汤。

8、脾胃论: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无胃氣曰逆,逆者死。

肾气没有还不会死,只会身体差,后天胃气没有即死。老人打嗝是胃气衰。

歧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

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固住胃气,手脚增暖,不易亡。

9、米,最重要的药

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米只有一点偏性,偏湿,故炒米而煮米浆粥。炒米再煮成饭也可以。

实施细则:什么米都可以用,家里有什么米就用什么米。如:白米、糙米、五谷米;

美国的米不用洗,如遇要洗的米则要洗好后铺平摊开晾干后以全干的米来炒。用空锅不用加水和油,直接用大火快炒,炒至略焦黄莫变黑就可以了。

用电煮饭,一般比平日多加一杯水比较好(水会遇热炒米后大量散失),请找出最适合全家口感的比例。

炒米泡水喝有健脾排毒以及去湿、预防溃疡的作用,因为炒米变黄后,大米中的淀粉会被破坏,分解成活性炭。活性炭可以吸收水分和除臭,所以使用炒米有助于健脾祛湿,吸收肠道黏膜上的有毒物质,并排出体外,能够预防溃疡是因为米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就是玄米茶的由来

10、温病学:

关键在固护津液。要不发热就要固护津液。

《素问》: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温病是来自伤寒。

暑病要让它出汗,温病是津液不足。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阳明无死证。津液如果丧失太多就会死。

11、全息律:

耳针就是全息律,头针、眼眶、腹针都是,在此小区域做全身的调控。内经中就有,尺肤诊法。

所有的细胞都从一个受精卵来,所以全息律可以反映。

12、失眠探因:

胃不和则睡不安。

血不足则睡不好。肝血不足。血归肝则副交感神经亢奋就可睡。

李东垣五个方(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清暑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益气聪明汤),据脉相来定方,做加减。

13、最强气功:

一分钟就可学会。可常练习强身健体。

二、课后作业: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

五脏痿症的症状与病因。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

歧伯对曰:主身之皮毛主身之血脉主身之筋膜主身之肌肉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攣,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 歧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痺,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痺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

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笔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痿病的形成是由五脏感受热邪,表现在与五脏对应的外在部位;肺主一身之气,全身的气血都由肺来分配,如果肺感受热邪,不仅自身会出现痿病,还会将热邪传到其他脏腑,导致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

五脏痿症的鉴别方法。

帝曰:何以别之。 歧伯曰:肺热者,色白而败; 心热者,色赤而络溢, 肝热者,色苍

枯; 脾热者,色黄而蠕动;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笔记:通过外在表现辨别各种痿病。

治痿症时,独取阳明的原因。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歧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笔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阳明经为十二经脉之长:统领十二经及奇经八脉,尤其与带、 督、 冲关系密切.连属于带脉、 督脉、调节宗筋运动。 且阳明经与冲脉合于宗筋, 渗灌滋养宗筋.

故调阳明经可调节全身经脉气血, 治痿注重取阳明经。

痿症的治疗方法

帝曰:治之柰何。 歧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帝曰:善。

笔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摘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王黎的笔记:

素问· 痿论

题解及题要

痿证, 肌肤枯萎, 筋骨关节弛缓、痿弱不用的一类病证, 以下肢不能随意

运动者较为多见。

本篇对痿、 筋痿、 肉痿、 骨痿的病因病机、 症状及治疗进行了 全面的说明,

是讨论痿证的专篇。

目的要求

1.掌握 痿证的概念、 病因、 病机。

2.掌握” “治痿独取阳明” 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3.理解 各类痿证的症状及分证要点。

4.了解 痿证的针刺原则。

5.掌握 “痿” 、 “枢柝挈” 、 “各以其时受月” 、 “白淫” 等词句。

经文分析

一、痿的概念

1、痿弱:四肢功能的痿废不用

2、枯萎:肌肉枯萎不荣

“痿躄”、“痿疾”、“痿易”

临床上:

一般多见先因痿废不用——肌肉萎缩——肌肉委缩——不能活动

分类

痿证:

1、驰缓不收性痿(胫纵)

2、挛缩不伸性痿(筋急而挛)

二、五体痿的病机

内热薰灼——五脏精气耗损——相应组织失养——痿

肺热中焦(肺主皮毛)——皮毛虚弱急薄,水谷精微不能布达肢体——两足痿软不能任地——痿躄

五脏气热,肺热叶焦

肺热叶焦——宣发舒布功能失常——五脏得不到水谷精微滋养——五脏阴精亏少——五脏所主的五体失养——四肢痿软无力,足不任地——痿躄

三、证侯

痿躄:皮肤干枯不润,肌肉消瘦,四肢不用。

脉痿:关节纵缓不能收持。

筋痿:口苦,筋膜干枯,挛急。

肉痿:口干而渴,肌肉不仁。

骨痿:腰脊不能自如活动。

四、痿证的病因病机

阳亢生热,五脏气热:

情志所伤,气郁化热

劳倦太过,伤阴耗液

湿邪浸淫,久而化热

触冒暑热,伤津耗液

五、痿证的治疗

(一)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乃人身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泉。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得机关”。

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

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生理

阳明盛(胃受纳消化功能正常)——脏腑精气充沛——五体得养而强健——宗筋得润,冲脉盈满,带脉约束有力——宗筋不弛

病理

阳明虚(五脏精气亏虚)——五体失养——肢体驰纵痿软无力——宗筋纵,带脉不引——筋骨松驰、关节不利——足痿不用

治痿独取阳明的实质

突出阳阴胃对于治痿的重要作用, 实为解决痿证中阴精不足, 经脉肌肉及关节失养而设。

治痿独取阳明 , 一般指调理脾胃, 如补脾益气、 益脾生津法, 针刺常取足三里等; 也有提出包括调理大肠,并谓治不全在补, 有用舟车丸济川散、承气汤, 从大肠泻下而愈。

治痿必须结合辨证论治

1.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逆顺 ——辨证论治

痿证具体相关的脏腑经络进行辨证论治

2. 各以其时受月,分别以各脏所主季节进行针刺治疗 —— 因时制宜

按照脏腑所旺之季节取六论治。

重症肌无力治疗的临床研究:

国 家“ 七五” ” 攻关 项目 重 症肌无力 辨证论治研究 —— 邓铁涛教授

临床治疗处方:

北芪 120 五爪龙60 千斤拔 30 牛大力 30 紫河车 15 党参 30 云苓 15 白术15甘草 3 陈皮 3 当归12



《素问·痿论》论痿的观点:

1.痿证病机在肺、 脾胃病变。

2.论痿的治疗强调在于阳明胃。

临床使用补中益气汤等。

小结

1.本篇是 《 内经》 》 论述痿证病因、 病机、 分类、治疗的专篇。

2.情志忧思悲哀, 长期感受水湿, 以及生活起居不节, 劳倦房室太过, 为发生痿证的主要病因。

3.痿证的病机 - --“肺热叶焦”。

4.提出了 (1) 调治阳明; (2) 各随其受病之经而调治之多; (3) 各按其脏腑主时而进行针刺治疗痿证的三大原则。

复习思考题

1.试述痿证的概念、 病因病机。

2.试述五体痿的病机及症状。

3.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情志所伤, 气郁化热生痿

心、 肺、 肝三脏气热之成, 皆为情志不舒所致:

“有所失亡”、“悲哀太过”、“思想无穷”、“所愿不得”。

房室劳伤太过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有所劳倦”——伤阴耗液, 阴不制阳, 阳亢生热——肝、 肾之热形成若此, 痿

湿邪浸淫

“有渐于湿, 以水为事” ,伤于水湿, 久而化热致痿,如脾之气热形成者是也湿邪浸淫。

触冒暑热

“远行劳倦” ,伤津耗液成痿,触冒暑热,如肾气热生骨痿是也。

《素问直解· 卷四》

“痿者, 四肢痿弱, 举动不能,如委弃不用之意”

心气热(心主血脉) --下脉厥逆而上——下脉虚——脉痿(枢折挈, 胫纵不能任地)

肝气热(肝主筋膜) --胆(汁) 泄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筋痿(筋急而挛)

脾气热(脾主肌肉) --胃干而渴, 肌肉失养——肉痿(肌肉不仁)

肾气热(肾主骨髓) --骨枯髓减——骨痿(腰脊不举)

精一书院217雅3班 陈敏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