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关于咳的笔记
by 临证1班 郭莉
《黄帝内经.素问》全篇论述了咳嗽的病因、病机、病证、传变规律、针治大法等,内容丰富,义理精微,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利用中医之家这个软件,检索到其中包含“咳”片段,细品其中几处。
【全书查询结果】
【黄帝内经】——咳:【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笔记:这段说明了咳嗽是由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或内伤生冷饮食,脏腑传变,内邪合外邪引发。
【黄帝内经】——咳:【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笔记:五脏在各自所主的节气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都可以引起肺气失司,进而发生咳嗽。指出了不同脏腑引起的咳嗽有不同的症状。告诫我们在治疗咳嗽时,要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或治标,或治本。
【黄帝内经】——咳:【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五病。
笔记:这段首先说明了咳嗽的病位是肺,其次指出由于肺之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其气上逆而作。因此,在临床上治疗咳嗽,要恢复肺的正常的宣发与肃降功能。
【黄帝内经】——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笔记:这段首先说明了不同季节所主的邪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邪气留恋,再下一个季节就会发病,冬秋季节是咳嗽的好发季节,秋季感受湿邪,内生水饮,可引发咳嗽。
【黄帝内经】——咳:【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瞑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笔记:这段记载了“风劳”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咳出青黄色的脓液,咳不出会伤肺,引起严重后果,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肺脓疡”。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