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从者,手足温,逆者手足寒。四肢,诸阳之本,阳盛,四肢实。实则能登高。孙思邈,续命汤,身不能动。石膏是阳药。麻黄剂为运动神经元修复剂。本段强调阳气的作用,一个抵御外邪,阳气旺,那么同等邪气进犯的情况下更容易恢复,并且阳气有让四肢充实的作用,同时气属阳,在治疗中不仅要注意补气,还要温阳。疑惑:对于寒热偏向不明显的是否依然温阳?治疗下肢或四肢无力的患者能否从这里得到经验?除了补中丸,金液丹是否可以应用于此。金液丹可治疗形羸力劣,脚膝疼弱,是否于此相关?
脾胃论探源。胃者,平人之常气,人无胃气则死。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米,最重要的中药,补气药。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后得利,则实者活。一剂知二剂已来源于鸡屎醴治疗鼓胀。本段主要强调脾胃是后天之本的种种原因,治疗中需要密切注意胃气的情况,六大健康标准中的吃拉都和胃气密切相关,有胃气至少还可以活。并且米粥是最好的养胃补气药,平和。
温病探源。固护津液,阴虚发热。津液护住正气自回。热论篇三十一。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温病(津液不足),暑病(津液多?不止汗?)。夏至后为暑。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此处对于温病暑病不甚理解,还需进一步思考。目前的理解为热邪或燥邪侵犯,注意津液的消耗,守住津液则正气自复。此外,夫寒盛,则生热。伤于寒而传为热。
失眠,胃不和,血虚,藏伤。
1.胃不和寝不安。 2.老人气血衰,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血虚(左脉空)。 3.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藏伤。
1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