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后笔记 —— 飧泄


灵枢_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也 ...。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如大便中有青绿色的乳瓣和没有消化的食物,脉细小,手足寒冷,则病难痊愈;食物不能消化而随大便泄出,脉细小,但手足温热而不寒,则其病容易痊愈。

春伤于风,木郁而未发,至夏天木气横逆克脾土而发飧泄

素问_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

飧泄为阴,为寒,为虚,脏病

素问_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

秋则阳气开始下沉敛藏,阳不收则里虚寒,易发飧泄

灵枢_四时气第十九

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疒水)肤胀,为五十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飧泄治足三阴

素问_风论篇第四十二

,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

治飧泄,祛肠风

灵枢_师传第二十九

。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肠寒则飧泄,胃中热则消谷,胃中寒则腹胀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胃气不降,脾气不升,阴阳反做,则生飧泄

素问_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郗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虚则腹满飧泄,食不化,脾阳虚

素问_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

伤阳飧泄汗出

素问_痹论篇第四十三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痹病是由风寒湿三邪杂合伤人而成,肠痹时饮水多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飧泄

灵枢_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肾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

虚邪袭中人体,从皮肤开始,邪气入而渐至深处,侵入肠胃,则腹部肠鸣腹胀,如果多寒,则肠鸣飧泄

素问_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敛,热则气外泄,惊则气乱,劳则气散,思则气结,大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逆,甚则呕血,或肝气横逆乘脾发生飧泄

灵枢_玉版第六十

,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

咳嗽呕吐,腹胀泄泻,脉伏似绝,这些症状同时出现时,是逆证,很危险的,等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死去

素问_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 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呜、腹支满 ...。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酸,善怒,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黅。复则收政严峻

飧泄乃土病,木运太过时,木克脾土,土受邪易患飧泄,土运不及,土气自病,风大行,人们更易患飧泄

素问_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帝曰:治之奈何

风木克脾土久为飧泄

灵枢_九针十二原第一

,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

腹胀取足三阳,泄泻完谷不化取足三阴

素问_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肾藏志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 志不足则手足厥冷,肾气不足补复溜穴,志有余泻然谷以出其血?

素问_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少角同,上宫与正宫同,上角与正角同,其病飧泄,邪伤脾也。振拉飘扬,则苍干散落,其眚四维,其主败折,虎狼清气乃用,生政乃辱。 从革之纪,是为折收。收气乃后,生气乃扬,长化合德,火政乃宣,庶类

邪伤脾,飧泄

灵枢_经脉第十

。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素问_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

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发。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填臆不食,飧泄胁满,四肢不举。雨化欲令,热犹治之,温煦于气,亢而不泽。 少阳不迁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荣,酷暑于秋,肃杀

湿盛


总结:飧泄为阴,为寒,为虚,为湿,与足三阴(脾肾肝)有关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