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阴虚and阳虚
第一课课后作业 雅3班 陈跃生
素问_疟论篇第三十五
病逆未可治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 ...,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 ...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疼;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 ...;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皆荣气之所食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
此篇讲述了疟疾发生的原因,即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以及不同季节与四时对应的疟疾的不同病理,如温疟、寒疟等。
素问_阴阳别论篇第七
。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
此则说明不同的脉相:怀孕(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阴阳脉具虚且严重痢疾的有生命危险、出汗(阳脉加倍于阴脉)和血崩(阴脉虚而阳脉搏击)
素问_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 ...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
此则介绍了阳虚外寒、阴虚内热的机理。
灵枢_终始第九
。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
本则讲了用针补实泻虚的两种方法,当阴盛阳虚时,先补阳后泻阴;当阴虚阳盛时,先补阴后泻阳。
《黄帝内经》简介
《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从虚实而论者,如《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如《素问·调经论》:“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此则提到了:1、阴阳虚损与内外寒热的因果关系;2、邪气入侵、正邪对抗,表现为实证;精气不足,表现为虚证;3、气之并处(气有余)为血虚,血之并处(血有余)为气虚。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