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帝内经》中风的笔记

学习《黄帝内经》中风的笔记

素问_风论篇第四十二

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胸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

本篇之名句選:★ 風氣藏於皮膚之閒,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笔记: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游走快,病情变化复杂 。根据受风邪的时间与季节,受侵的脏腑有所偏重 。春季或早晨受风 ——肝风,夏季或中午受风 ——脾风,秋季或傍晚受风 ——肺风,冬季或子夜受风 ——肾风。还有头风漏风,内风,首风,飧泄,风邪变化多端,无孔不入。风险又为六淫之手,百病之长,所以风邪又常与其它之邪合并入侵人体。比如去年风邪与湿热之气,连同细菌入侵人体。引起新冠病毒,其传染速度之快,传染源之广,令人避之不及。  

素问_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呜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 ...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狂、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呜,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本篇之名句選:★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虚

★ 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藏皆如此★ 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笔记:本片通评了什么是虚实,经络的虚实特点,经络虚实 时会罹患的疾病以及用针刺法治疗这些疾病时应遵循的原则 。

消瘅病是在《皇帝内经》中第一次出现,与之相关的病名还有 消渴,鬲消,肺消,消中,脾瘅等。应该是先在临床当中所谓的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 ,尿崩等此类症。汉代司马相如便死于此病 ,主要是过食肥甘 引起的。

凡诊治消痒,仆击,偏枯,痿厥,气急并发喘逆等病,如肥胖权贵之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食肉食为后所导致的。凡是郁结不舒气出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抑郁所引发 的。有的疾病不从内发,而由于外中风邪,因风邪留恋不去,伏而为执,消烁肌肉筋骨之间。有的两脚偏颇,是由于风寒湿浸袭而形成的疾病 。

黄疽,骤然剧痛,癫疾,厥狂等症, 是由于经脉之气上逆过久所产生的。五脏不调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导致的。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疾病变所形成的 。


灵枢_天年第五十四

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本篇之名句選:★ 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五藏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府化穀,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笔记:本卷论述了孕育生命的基础,五脏强壮,血脉调和,肌肉之间通利无碍, 皮肤紧密 ,营气和卫气 的运行规律正常,呼吸均匀徐缓,全身阴阳之气有规律的运行 ,六腑也能正常的消化水谷食物 ,使精微,津液能敷布周身,已滋养人体骨骼,脏腑功能正常,所以生命力旺盛且多寿。

同时也分析了夭折的原因 。

因其五脏不坚固,鼻孔和人中沟不深邃,鼻孔外张,呼吸急促 ,脉管细弱,经脉中血少而不充实,肌肉不坚实,腠理松弛,在多次遭受风寒侵袭,气血会更虚,血脉运行不通畅,外邪就容易侵入,与真气相博,真气败乱,所以到了中年就死亡 了。


灵枢_寒热病第二十一

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

本篇之名句選:★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慪,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笔记:本卷讲述了邪气侵袭人体的部位不同,所产生的寒热的症状也不同,同时讲述了寒热病的治疗方法。

热瘚症,应取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肝经进行治疗。寒厥症,应取足阳明胃经 ,手太阴肺经进行治疗 ,都应当留针 。

另外,身体有五个重要部位,一为伏兔部,二为小腿部,三为背部,四为五脏,与背部有关密切的腧穴所处的部位,五为项部。如果此五部患有痈疽的病人,均为不治之症 。疾病如果从手臂开始的,可先取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令其出汗 。疾病如果从头部开始 ,可先取项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令其出汗 。疾病如果从足部胫部开始的 ,可先取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令其出汗 。针刺手太阴经的 诸穴位,都可令其出汗 ;针刺足阳明经诸穴位,也可令其出汗 。针刺阴经 而出汗过多,应取阳经穴位来止汗 ;针剌阳经令其出汗多,应取阴经穴位来止汗。



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

本篇之名句選:★ 諸陽之會,皆在于面★ 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藏。故邪入于陰經,則其藏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府★ 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笔记:本卷讲述了人体上半身发病,多是受了风寒等外邪的侵袭;下半身发病,大多是受了湿邪。邪气入侵人体,并没有固定的部位。例如,邪气伤了阴经,也会流传到属阳的六腑;邪气侵犯了阳经,也可能会流传于本经而发病。人手足三阳经都会聚于人头面部。邪气伤人,一般都是乘人体虑弱之时,或在劳累过度后,或者饮食汗出后,腠理开通,而容易被邪气人侵。邪气侵袭了面部,就会沿着阳明经脉往下传;邪气侵袭了项部,则沿太阳经脉往下传;邪气侵袭了颊部,则沿少阳经脉往下传,邪气侵犯了胸膺、脊背和两胁,也都分别在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所过之处发病。邪气中伤人的五脏之后,愁忧忍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人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五脏六腑之气,都出于井穴,经荣穴、腧穴而入归于合穴。荥穴、腧穴的脉气浮浅,可治外经的病,合穴的脉气较深,可治内腑的病。人体内部的六腑病,要取阳经的合穴。




灵枢_经脉第十

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

本篇之名句選:★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笔记:本卷主要讲述了人体经脉可用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处治许多疾病调节虚实店者必须通晓人体经脉所循行的线路,以及各经脉发生病变的治疗方法。

人里而与经脉相合于皮表中:它们相合的部位还会在表皮呈现出来。因此,凡是针刺络脉的病变,都必须刺中有淤血阻塞的地方,才能取得好的疗效。对血气郁积的病症,虽然并没有出现淤血,但也应该尽快采用刺络法治疗,以泻除病邪而放出恶血:如果恶血留在体内,就会导致血络凝滞、阻塞不通的痹症。

看察络脉病变,如呈现青色,就表明是寒邪凝滞于内,气血不通导致疼痛的病症:如果呈现红色,那就表明是内热的病症。如胃寒的病人,其手鱼际部的络脉呈现青色:而内热的病人,其鱼际部的络脉就会呈现红色。络脉所在部位突然呈现黑色的,表明是滞留过久的痹病。络脉时而发红、时而发黑、又时而发青的,是寒热相间的病症。颜色发青且络脉短小的,是元气衰少。一般针刺邪在浅表导致寒热起发作时,病邪尚未深人本经,应该多刺浅表的血络,还须隔日一刺,直到把恶血泻尽为止,再根据病症的虚实进行调治。


络脉色青且脉形短小的,表明元气衰少。如果对这种病症使用泻法,会导致惠者心胸烦闷,病情严重就会出现昏厥倒地、不能言语等症状:因此,针对这种病人,在他处在烦闷而尚未昏倒的时候,应该立即将他呈半坐半卧位,再进行急救。


关于中风,个人愚见: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因其发病急骤,症情凶险,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所以古代医家称其为中风。现代医学之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疾患,均属中风范畴。中风严重者可造成突然死亡。若能恢复意识,往往留有手足麻痹、语言障碍或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中风昏迷急救首先在十二个井穴放血,《伤寒论》说:“凡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井穴都是经络的起点或终点,在井穴刺针尤其是刺血,能“接通阴阳”。又《内经》说:“病在脏者取之井。”中脏即不识人,井穴治疗突发之神志改变甚效,


如果不知道井穴,那么在十个手指头的顶端,也就是十宣穴刺血,也有急救效果。因为太极全息,指尖对应于头部。脚上可以选择性地刺血,如大敦隐白、厉兑等穴可先放,再看状况刺其他穴位。刺血后再取百会、人中、涌泉,内关、太冲,总枢,哑门,肩中,木火,伏兔,风市,三皇等穴位针刺,治疗效果非常好。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