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Or神

黄帝内经形or神摘录:

雅4班-熊小芳

一、素问-血气形志二十四

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是谓五志也。

二、素问_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不使也。

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三、素问_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岐伯曰: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有余则腹胀,径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四、素问_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

人生有,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无营于众物。

五、灵枢_本神第八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血、脉、营、气、精,此五脏之所藏也。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随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怵惕思虑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心藏脉,脉舍,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_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七、灵枢_小针解第三

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八、灵枢_官能第七十三

用针之理,必知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九、素问_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十、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热伤气。气伤痛,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喜怒伤气,寒暑伤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十一、灵枢_九针十二原第一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十二、素问_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脏四,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乃自生。

心者,生之本,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十三、素问_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凡治病察其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十四、素问-气交变大论六十九

帝曰:其灾应何如?

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

十五、素问-至真要大论七十四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之通应也。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