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原文]
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
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用症状]
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但满不痛,或呕吐或下利,简称(呕痞利烦)
[方解]
在半夏泻心汤方中,干姜温胃散水为半夏泻心汤证的呕吐和嗳气。炙甘草用于解毒(胃肠坏掉的食物)。胃中坏掉的食物发酵以及胃中本有湿热而郁滞。二者相互冲击,向上则呕,下行则肠鸣。因苦能入心,泻心实则泻胃,泻心者必用苦味,故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泄热以燥湿;半夏、干姜为佐,降逆祛痰,行气散痞,更配人参、大枣为使,补充胃中津液,补脾而和中。
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原文]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组成]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用症状]
伤寒汗出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口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方解]
生姜泻心汤:干噫食臭、心下痞硬、胁下有水气、腹鸣剧烈、下利,此证最为严重的症状是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鸣剧烈。嗳气、食臭及腹中雷鸣、下利为胃肠内的食物发酵旺盛所致,可知干姜可提升胃中温度,可导致胃肠中宿食发酵更甚;增加生姜来缓解胃中干噫嗳气。
区别:半夏泻心汤:主要是呕、痞、利、烦四证。呕吐呕酸,胃里很难过,下利,肠鸣。
生姜泻心汤:主要是下利拉肚子味道很臭,下利都是水,没有呕吐,腹鸣较剧烈。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