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后作业:《黄帝内经》中汗与阴阳的笔记
在判断人的阴阳偏性,疾病的进程时,身体出汗的相关情况需要详细了解。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笔记:
阴在内,有阳守卫它,阳在外,有阴辅助它。阳气太过,身体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呼吸困难,身体俯仰摆动,不出汗并发热,牙齿干,心烦腹部胀满,这是死证,能耐受冬天,不能耐受夏天。阴气太过,身体恶寒,身体出汗,时常觉得冷,甚至常打寒战,寒重会手足厥冷,手足厥冷后再腹部胀满,这是死证,能耐受夏天,不能耐受冬天。这就是阴阳偏胜所引起疾病的症状。
通过身体寒热、有无汗、腹胀满等来断阴阳的偏胜,预防死症的出现。
素问_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笔记:
脉诊中,涩脉是阳气有余,表现为身发热而无汗,滑脉是阴气有余,表现为身多汗而发冷,阴气阳气都有余则无汗而身寒。
由脉象、身体寒热、汗之有无来判断阴气阳气的多少。
素问_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笔记:
诊病时必须观察人的勇敢与怯懦,骨肉和皮肤,从而了解病情,这是大法。饮食过饱,食气蒸发,汗出于胃,受到惊吓,心气受伤,汗出于心,负重远行,骨劳气越,汗出于肾,疾步快走并且害怕,肝气受伤,汗出于肝,肢体摇动劳累过度,脾气受伤,汗出于脾,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的变化中,生病是因为过度而来。
观察人的形与神的阴阳,并询问过度出汗是在什么状态下。
素问_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笔记:
温热病患者,正气胜过邪气时人出汗后能进食而不再发热,若出汗后再发热,说明邪气又胜过了正气,不能进食将危及生命。脉象躁急、言语狂乱、神志失常的阳证和汗出不能进食的阴证相交是死证。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风邪,汗出而烦闷没有缓解是下气上逆的风厥。
通过出汗后是否再发热、能否进食、有无烦闷等判断病情走向。
素问_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者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笔记:
调治病气必须分阴阳,确定在内在外。在内的治其内,在外的治其外,病轻的调理,稍重的平治,病势盛的攻夺,出汗多的平复它,根据病气的寒热温凉属性,使它消退,随其所宜。谨慎遵守这个法则,就会万无一失,气血平和,健康长寿。
必须对病气辨阴阳,定内外,察寒热温凉、汗。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