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论血虚

黄帝内经论血虚

素问_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笔记】

黄帝问;我想了解有关虚实的道理。

歧伯回答说;人的气充实,形体就会壮实;人体的气不足,形体就会虚弱,这是正常状态,否则就是病态。饮食量大,他的气也会相对旺

盛,饮食量少,气就相对虚弱。这是正常状态,否则就是病态。脉搏大而有力,他的血液也是充盈的;脉搏小而细弱的,那么他的血也是不足的,这是正常生理状态,否则就是病态!

就是说人内里的气足,外形就会比较壮实,精神状态也会相对比较好,人胃口好,气就相对比较旺,古人有句话,能吃是福,身体有足够的气,去给胃腐熟食物,胃消化的彻底,所以就有足够的气血输送给身体,形成一个好的循环!

灵枢_血络论第三十九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拔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拔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笔记】

黄帝说,为什么有的人刺络放血会昏倒?有时针刺放血会呈喷射状是为什么?有时针刺放出的血量少,且色黑质浊是为什么?有时血质清稀且其中一半象水液一样是为什么?有的拔针后会局部肿起是为什么?

歧伯回答说;经脉中气偏盛而的,刺络脉放血则脱气,气脱失会出现昏倒:静脉中气血俱盛而阴气较多的,血也流行滑疾,刺络放血时血液就会喷射而出;阳气蓄积于络脉之内,停留已久而不能外泄,可导致血色黑暗而稠浊,所以血也不会远射;刚刚饮过水而水渗入到血络中,尚未与血液完全混合,所以针刺放出的血有水液夹杂;那些不是由于刚饮过水,由于体内原本就有水液,因为水液停留日久,则蓄积形成水肿病。

经脉中气偏盛血偏虚的人,经脉放血就会导致气脱,气暂时上不来人就会短暂昏厥;气血都比较旺盛阴气较多的,血就会疾行,刺络时就会喷射而出;阳气在络脉中久留而无法外泄的,颜色就会深而黑且稠浊,气就没有办法推动疾出,所以无法远射;体内有刚饮入的水液还未与血液完全融合时就会水液,如果本身体内就存有水液久留的话,就会导致水肿病,所以这类人刺络后会肿!

 

素问_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

,故喘气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上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

【笔记】

寒邪侵袭于冲脉之中,冲脉始于小腹关元穴,循腹上行,如果因寒气侵入则使冲脉不通,冲脉不通而使气郁而向上逆行,所以腹痛气急而跳动应手。寒气侵于背部五俞穴,使得血脉流行滞涩,血液运行不畅而血虚血虚则疼痛。如果寒邪侵入心俞,出现心与背牵引疼痛。按之则有热感,有热则疼痛就停止了,寒邪侵于足厥阴之脉,足厥阴之脉环绕阴器,经过小腹,向上与胁肋和肝脏相连。

如果冲脉之中因寒邪侵入而不通,就会使气郁向上逆行,而引起急性腹痛;如果背部五俞穴因寒邪侵入,就会使血液运行不畅,就会引起疼痛;如果心俞穴寒邪侵入则会有心背的牵引疼痛;如果足厥阴肝经有寒邪入侵,有痛感的地方,按之有热感,疼痛就没有了!

灵枢_岁露论第七十九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郗,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笔记】

人与天地自然变化密切相关,日月运行亏满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所以当月亮满月时候,海水向西涌盛形成大潮。此时,人体气血也相当地充盈,肌肉坚实,皮肤致密,毛发坚韧,腠理闭合,皮肤润泽固密。这个时候即使遇到贼风邪气的侵入,也较表浅不会深陷。如果到了月亮亏缺的时候,海水向东涌盛形成大潮,这时人体气血相应虚弱,体表卫气衰退,外形如常,但肌肉消减,皮肤弛缓,腠理开泄,毛发残脆,就容易深陷入里,发病也急暴。

天地自然变化和人密切相关,月满时,人的气血充足,就算遇见贼风,也只在体表,无法进入内里;但是月缺时,人的气血虚弱,病邪就容易进入内里,所以发病比较急暴。

素问_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笔记】

歧伯说,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是因为寒冷使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而流行。阳气亢盛阴血就会虚少,阴血亢盛阳气就会不足。黄帝说,人身的重要物质使血和气。现在先生说血液偏盛是虚,阳气偏盛是虚,难道就没有实证吗?

歧伯说,多余的就是实,缺少的就是虚。所以阳气集聚,则血液相对虚;血液集聚,则阳气相对虚。血和气失去平衡,这个角度说明相对不足的地方就是虚证。人身的络脉和孙脉的气血皆输注于经脉,如果气血聚在经脉中就是实证了。如果气和血都逆行停聚在头部,就会发生大厥病,能够使人忽然昏厥如同暴死。这种病如果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可以恢复正常,否则就会死亡。

人体的血和气都是喜欢温暖,不喜欢寒冷,暖则利于血行,冷则使血液流行不畅。阳气盛则阴血虚,阴血盛而阳虚;体内多余的为实,缺少的为虚。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