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黄帝内经中表与里的笔记
By 雅4周莉—四川眉山
[黄帝内经]——表and里:素问_阴阳离合篇第六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笔记】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阳经(由里及表):阳明→少阳→太阳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阴经(由里及表):厥阴→少阴→太阴
太阳(表)←→少阴 (里) 阳明(表)←→太阴(里) 少阳(表)←→厥阴(里)
[黄帝内经]——表and里:灵枢_海论第三十三
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黄帝曰:远乎者,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阴阳表荥腧所在,四海定矣。黄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笔记】胃是水谷之海,它的输注穴上在气冲穴,下在足三里穴。
冲脉是十二经之海,即血海,它的输注穴上在大杼穴,下在上下巨虚穴。
膻中是气海,它的输注穴上在颈椎上下的哑门穴和大椎穴,前在人迎穴。
脑是髓海,它的输注穴上在脑盖骨顶的百会穴,下在风府穴。
[黄帝内经]——表and里:素问_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雷公至斋七日,旦复侍坐。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雷公曰:受业未能明?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为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于燥,病在土脾。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瘦,沉为脓附。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含岁首。
【笔记】黄帝问雷公什么脏最贵,雷公认为是肝脏,黄帝说肝脏最下贱。那么什么脏最贵?五脏中,最贵的是心,它是君主之官。其次,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然后,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肺贵肝贱。
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含岁首。(上观天道,下察地理,参合诊察来判断病人的死生日期,这样才能懂得一年当中何气居首,五脏之中何脏最重要。)
三阳(太阳)为经,二阳(阳明)为维,一阳(少阳)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
三阳为(手太阴肺经)表,二阴(少阴)为里,一阴(厥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1、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左关弦右关弱沉的脉象)
2、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为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左尺脉胜过左关脉)
3、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左尺脉与右关脉皆沉之象)
4、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左寸脉与右关脉同时旺盛)
5、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左尺脉胜过左关脉)
6、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于燥,病在土脾。(左关脉时有时无)
7、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瘦,沉为脓附。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含岁首。
(阳浮于外而成血瘕。阴沉于里则成肿疡。如果阴阳之气都亢盛,而病变趋于向下。这样男子阳道生病,女子阴道生病。)
[黄帝内经]——表and里:素问_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笔记】所谓五有余,就是指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等五种病势亢奋的实证征象;二不足,是指脉细如发、一日数十溲等两种正气不足的虚证征象。如今同一疾病,而外见五有余,内有二不足;既不能随其有余而攻其表,又不能从其不足而补其里,补泄两难,病势危重。所以说,该证是必死无疑了。
[黄帝内经]——表and里: 素问_厥论篇第四十五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岐伯曰: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
【笔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
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盛,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
皆从内也。
阳气足,手足热;阴气盛,手至肘,足至膝寒。
[黄帝内经]——表and里:灵枢_寿夭刚柔第六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笔记】在形体的症状而见有内脏疼痛症状的,多属于阴症。由于体表无病而内脏受伤,当速治其里,不要误治其表;由于内脏无病而体表受伤的,当速治其表,不要误治其里。如果表里同时发病,症状忽见于体表,忽见于内脏,再加上病者心情烦躁不安,是内脏病甚于体表病,这就是病邪不单纯在表,也不单纯在里,属于表里同病,故预后不良。
表症易治,里症难治。所以治病,病人的情志更重要。
[黄帝内经]——表and里: 灵枢_九针论第七十八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足阳明太阴为里表,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笔记】六经气血多少与表里相合关系。
足之阴阳:阳明太阴为里表,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
手之阴阳: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
[黄帝内经]——表and里: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笔记】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
1、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2、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3、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4、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5、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黄帝内经]——表and里: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笔记】本段经文论述了诊断疾病的方法要求。善于诊察疾病的医生,观察患者的面色,切按患者的脉搏,首先区别疾病的阴阳属性,审查气血的清浊,而了解疾病发生的部位;诊视患者的呼吸,闻听患者的声音,而了解患者的痛苦所在;观察脉象之弦钩毛石,而察知病机;观察脉象之浮沉滑涩,而察知病因。用这样的方法治疗疾病不会发生过错,用这样的方法诊断疾病不会发生失误啊。”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