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搜索(精and神)

灵枢_本第八


浏览 1546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血、脉、营、气、,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两相搏谓之;随往来者谓    之魂;并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5

恐惧而不解则伤伤则骨酸痿厥,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心藏神 恐惧,惊扰思考,焦虑太过伤神

五脏都是贮藏精气的,美一脏的功能偶不能受到损伤会使精气失于内守形成阴虚。

心藏神,脾藏意,肝藏魂,肺藏魄,肾藏志。




素问_解微论篇第八十一

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也。宗之水所以不出者,是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为志,火之,水火相感,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共凑于目也。


是以俱悲则气传于心,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不慈也。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不守去目,涕泣出也。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


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心脏是五脏精华的来源眼睛是其外在外所在窍,有德的人眼睛和气,有些眼睛能看出欲望。眼泪为肾之智与心之神共集,神志具悲时肾水上行不入肾所以哭泣泪出,脑中髓海也一起出来便是鼻涕。


灵枢_大惑论第八十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气使然?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之窠为眼,骨之为瞳子,筋之为黑眼,血之为络,其窠气之为白眼,肌肉之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其所中不相比也,则散。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气之所生也。故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之舍也,故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黄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乎?何其异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有所恶,卒然相惑,则气乱,视误,故惑,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眼睛有关于心,心神劳累就会意乱情迷。如果眼部精气散乱,则会有模糊重影的现象。



素问_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帝曰:何谓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气弛坏,营泣卫除,故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帝曰:善。

当今人心不定欲望多,精神状态不佳,又不专心于受治疗。所以一般轻剂治不了病要内用药加针刺艾灸方可。

从皮毛入而渐渐变成五脏六腑的重症,应该如何治疗,主要就是疏通所有郁结。先让四肢末梢稍微活动,再让身体变暖让气血流畅用针刺帮忙疏通不畅之处让血液加速流走,毛孔畅通。正常发汗再发挥肠胃及膀胱作用,使体内没有浊物堆积脏内精气就会润泽臓腑,后利用汤药调理五脏之通与不及同时清除体内堆积之代谢物使精气自生方可。



灵枢_决气第三十

黄帝曰:余闻人有、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有,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男女阴阳交合形成新的物质之前叫做精。

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五谷和胃是六气生成的源泉。


素问_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浏览 2217

昔在黄帝,生而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他的外形和精神都是非常的强盛。会强壮活到一百多岁。

要知道精神内守精神专一的好处。道德完美,没有侥幸之心。



素问_移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祝由而己。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者昌,失者亡。

祝由之术祈祷祭祀就能治病是因为上古之人单纯无过多思虑,恬淡名利。但是现在的人光靠祝由是不够的。

治病之法就是关注病人的面色和脉象。更直观地是关起门来看他有没有神。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浏览 1276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归化,食气,形食味,化生,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人的身体和大自然一样,上部对应天,下部对应地。阴阳就是天地之间的真理。

人体摄取食物之精华乃化生为气。味厚则气必伤。

素问_八正明论篇第二十六

是故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故养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何谓形?何谓?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


岐伯曰:请言,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形是外形,神是神志。



素问 针解篇第五十四

必正其者,欲胆病人目,制其,令气易行也。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施针时要宁心静气,专 注,使病人的邪气转为正气。先要正本身之神,才能让病人信服,则气易行,病易愈。


素问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贪,名曰失,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气。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内伤,身必败亡。

对重情志问题对身体的影响,详细问诊。

暴乐暴苦,皆伤精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粗守形者,守皮脉肉筋骨之刺,上守神者,守血气之虚实而行补泻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脏所藏:心藏、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所并: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各有其精气,但有时会集中在一起,在心为喜,在肺为悲,在肝生忧,在脾生惧,在肾生恐。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乃自生。

心者,生之本,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心脏为生命之本源,精神之变化所在显现面上色泽,心气充实在血脉上,是阳中之阳。

肾,主封藏之本,肾精所在。其功能在头发上可看出来。肾主骨。



素问 调论篇第六十二

岐伯曰: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气乃平。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气乃得复。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无从去,方实而疾针,气入针出,热不能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神有余会笑不休,用放血治疗。神不足可以找到经络位不足凹陷除,按揉疏通,令经脉气通。



素问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惊则心无所依,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恐则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素问_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


-黄帝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失守,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


岐伯曰: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汗出于心,因而三虚,明失守。心为群主之官,明出焉,失守位,即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群泥丸宫一下。既失守,光不聚,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至,即谓之虚也,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脾失守,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既失守,光失位而不聚也,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已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


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虚,肾失守,志失位,光不聚,却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虚也,此谓天虚人虚也。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位失守,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


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人犯五易位,即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者昌,失者亡。


气候与神志的关系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灵枢 终始第九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深居静处,占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必一其,令志在针。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气至乃休。

治病者,必使病患之气血调和,在封闭安全的地方,精神内守,方可以行针。医者也是神志专一,令志在针。


灵枢 根结第五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气乃光,合形与气,使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麤,而后取之也。




灵枢 九针论第七十八

五藏:心藏,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素问志也。


营气一天一夜巡行50次。气营五脏之精。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气也。形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载运各种有形的物质,天控制这些受天之精气的星象。他们的关系就像树干与枝叶一样。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


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知三则且明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从面色和脉象就能看出问题是上等的医者。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


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此篇讲各年份,金木水火土对应的肝脏,动物,虫类,颜色,味道,音等。

东南方属阳阳气有余,阳精自上而下降,所以南方热东方温。西北方属阴,阴气有余,阴精自下而上奉。所以北方寒,西方凉。



灵枢_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黄帝曰:刺卫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荣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

此章讲五种针刺。和五种病症针刺之法。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