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_九针十二原第一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原文理解:针刺治疗热病,如同以手试热汤;针治寒病,好象人不愿出行的样子。阴证有热象,应当取足三里穴,邪气退下,就应停针,如果邪气不退,还需再刺。病发于上部,而属于五脏的,可取阴陵泉;病发于上部,而属于六腑的,可取阳陵泉。
灵枢_本输第二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
原文理解:春天针刺时,应取荥穴,比较严重的病要深刺,轻的要浅刺。夏天针刺时,要取腧穴。秋天针刺时,应取合穴。冬天针刺时,应取井穴和脏腑的腧穴,要深刺并且留针。这是四时气候的暖热凉寒的次序,脉气所聚的处所,病疾发生的部位,针刺最为适宜的地方。
灵枢_小针解第三
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原文理解:要察目色的缘故,是因为五脏的精气都上注于目,精神旺盛于内,目色必然清明,声音必然宏亮。
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原文理解:针刺时,一定要刺中气穴,不可刺中肉。刺中气穴,针气就行于孔穴之内,经脉就相通了。如果刺中肉,皮肤就会疼痛。病当补而误用泻,或当泻而误用补,只会使病情加重。如果误刺中筋,筋就会弛缓,邪气出不去,反与真气相搏,留到里面而成病,这是由于用针不慎,由顺到逆造成的。
灵枢_根结第五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麤,而后取之也。
原文理解:用针的关键,在于懂得调和的道理。调合了阴阳,精气就可以充沛,形气合一,使神气内藏。高明的医工能够平气,一般的医工能够治脉,拙劣的医工则耗气危害生命。用针一定要审察五脏的变化,五脏之脉与病的相应情况,经络的虚实情况,皮肤的柔粗情况,然后取用适当经穴针刺就可以了。
灵枢_寿夭刚柔第六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原文理解:在里面的,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面的,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因此,病变在阴中之阴的,应当针刺阴经的荥腧(五腧穴);病变在阳中之阳的,应当针刺阳经的合穴,病变在阳中之阴的,应当针刺阴经的经穴;病变在阴中之阳的,应当针刺阳经的络穴。
灵枢_本神第八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原文理解: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顺应四时寒暑气候的变化,调和喜怒而安定起居,节制阴阳之偏而调谐刚柔,象这样,才不至被虚邪贼风所侵袭,可以长生不老。
灵枢_终始第九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原文理解:大凡针刺的法则,全在《终始》篇里。明确终始的意义,就可以确定阴经阳经的关系。阴经与五脏相通,阳经与六腑相通。阳经受气于四肢之末,阴经受气于五脏。所以泻法是迎而夺之,补法是随而济之。掌握了迎随补泻的方法,可以使脉气调和。而调和脉气的关键,一定要明白阴阳的规律,五脏在内为阴,六腑在外为阳。
灵枢_癫狂病第二十二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
原文理解:病人说疯活,惊恐,多笑,好唱歌,胡乱行动不止,这是由于受了大惊恐所致。治疗这种病应取手阳明、手太阳、手太阴经的穴位。得狂病的人,如果幻视幻听,好呼叫,这是由于神少气衰而导致的。治疗这种狂病应取手太阳、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经和头部、两腮部的穴位。
灵枢_厥病第二十四
风痹淫砾,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砾,烦心头痛,时呕时悗,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原文理解:患风痹的病人,久病不愈,脚有时冷得象踩在冰上,有时热得象在热水中,大小腿酸疼无力,心烦头痛,时常呕吐又时常胀饱,眩昏一停就出汗,出汗时间长了又目眩,一会儿悲伤,一会儿恐惧,气短,闷闷不乐,患这种病,不出三年就会死亡。
灵枢_病本第二十五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原文理解:疾病发作是邪逆有余的实症,邪逆有余的实症为本,发作的病为标,应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疾病发作而为正气不足的虚症,正气不足为标,发作的病为本,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治病要仔细观察病情的轻重,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调洽,病轻者可以标本兼治,病重者先单治本或单治标。先是大小便不利而后生出其它病症的,应当先治大小便不利这个本病。
灵枢_杂病第二十六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原文理解:膝关节疼痛,治疗可取犊鼻穴,用员利针刺治,刺后过一会再刺。员利针大如牛尾之毛,用它刺治膝部是最为适宜的。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原文理解:腰痛,如果身体上部发寒,治疗可取足太阳、足阳明两经的穴位;如果身体上部发热,治疗可取足厥阴经的穴位。腰痛得不能前俯后仰,治疗可取足少阳经的穴位。腰痛,内热而气喘,治疗可取足少阴经的穴位,并刺委中穴的血络。
项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原文理解:脖子疼痛,不能前俯后仰,可刺足太阳经的穴位;如果脖子不能回转,可刺手太阳经的穴位。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原文理解:气逆向上,治疗可取胸中凹陷处的屋翳穴以及胸下部的动脉。
灵枢_周痹第二十七
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原文理解:周痹这种病,是邪在血脉之中,随着血脉上行,随着血脉下行,不会左右相应,而是各在一定的部位。岐伯回答说:如果疼痛从上而下,应先刺治其下以阻止病情的发展,后刺治其上以除掉病根;如果疼痛从下而上,应先刺治其上以阻止病情发展,后刺治其下以除掉病根。
灵枢_口问第二十八
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原文理解:邪气所在之处,都是由于正气不足。如果头部正气不足,则脑髓不满,耳中常鸣,头常耷拉,目眩;如果身体中部正气不足,则大小便不正常,肠中常鸣;如果身体下部正气不足,则会痿厥、心闷。治疗上述各症都可补足外踝下足太阳经昆仑穴,要留针。
灵枢_胀论第三十五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原文理解:岐伯说:卫气在身体里,一般情况下与经脉并行于分肉之间,运行有顺有逆,阴阳合谐,这样才能与自然界协调,使五脏之气正常交替,四季之气循序运转,五谷入体后被很好地消化成精华以养
人。然而,如果厥逆之气在下,营卫之气运行迟滞,寒气上逆,真气邪气互相纠缠,真、邪两气相搏,就会生成胀病。
灵枢_邪客第七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脏。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
原文理解:岐伯说:肺脏、心脏有病邪,邪气留止于两肘(肘关节);肝脏有病邪,邪气留止于两腋(腋下),脾脏有病邪,邪气留止于两髀(大腿);肾脏有病邪,邪气留止于两腘(腘窝中央,相当于委中穴的部位)。凡此两肘、两腋、两髀、两腘八虚的所处部位,都是骨骆连接的枢纽关节所在,也是真气往来经过的地方,又是血络游行的要会之处,邪气、恶血原本是不可留住于这些部位的,邪气恶血如留住这些部位,就会伤害经络,骨节机关不能屈伸,所以形成拘挛。
灵枢_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原文理解:冬季感受的寒气太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感受的风气太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的病;夏季受的暑气太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太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灵枢_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原文理解:用针治疗疾病,一定先要诊察患者经络的虚实,用切、循、按、弹等诊候方法,诊视脉气的应动情况,而后取适当穴位刺治,以去除其病。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