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课《灵柩》课前作业
雅3班-谭明炜
1、【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原文]
百病始生的三大部位
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生病的根本因素是体虚加上邪气,光有邪气,身体强健也是不会生病的。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é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邪气在人体内的的传变过程。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歧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小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ää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积症的形成过程。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歧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歧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ä胀,ä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中外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导致五脏发病的情况。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歧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洛,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治疗原则。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歧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写则写,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本篇之名句选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笔记】人在突然遇到狂风暴雨时没有得病,是因为身体没有虚邪,所以不能伤到你。想起二十年前去黄山旅游,正值春季,雨水较多,到山上没多久就开始起风下雨,当时山上气温也低,记得我还穿了羊毛衫,虽然穿了雨披,但风大,到下山时已经全身湿透,感觉非常冷,很担心自己会生病,想到了酒店就赶紧洗个热水澡吧,没想到,水竟然不热,仅有点温,也没有办法了,好在酒店为我们准备了姜汤,也算是驱驱体内的寒气,总算这次没有生病。现在想想当时应该是一个年纪还轻,抵抗力比较好,还有就是一直在运动中,没有停过,所以卫气得以很好地固护着身体表面,没有给虚邪贼风侵入的机会吧。
2、【灵枢】[本神]第八[原文]
说明天德地气而生,进而有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
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智者之养生法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六种情绪对五脏的影响、伤害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ä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神、魂、魄、意、志」的意义,以及它们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五藏不安。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 五脏虚实
五脏虚实
肝→藏血→舍魂
虚──恐
实──怒
心→藏脉→舍神
虚──悲
实──笑不休
脾→藏营→舍意
虚──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实──腹胀,泾溲不利
肺→藏气→舍魄
虚──鼻塞不利,少气
实──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舍志
虚──厥(元阳不足)
实──胀(寒气盛)
【本篇之名句选】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笔记】在日常养生上,要经常注意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和调节精神情志生活,这样可以避免身体产生疾病。
我的外公就是一个很会注重养生的老人。每天不是唱京剧就是跳舞、打打太极拳,还去老年大学学书法,只要不下雨下雪,早上的菜一定是他去买,回来还记账,我问他记账干嘛呀,又没用多少钱,他说;脑子经常算算帐,这样不会锈住。但他却不喜欢打麻将打牌这些,偶尔抽支烟,但不喝酒,也不喜欢一直坐的,看到他坐下来的时候,不是看书读报就是练书法。报纸天天看,消息比我还灵通,晚上睡觉时,也是小收音机放在枕头边,听一会再睡,每天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他也整天乐呵呵的,印象里没怎么发过脾气,一直到95岁无疾而终。所以一个人的寿命长短跟情志是有很大关系的。
3、【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原文]
☀ 【本篇題解】說明營氣和衛氣的生成與運行,以及三焦的運行路線和特點。
營衛的來源、生成、輸布、功能
黃帝問于歧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于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 歧伯答曰:人受氣于穀,穀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週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老年人失眠的原因。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 歧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營衛各出之於三焦的哪一處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 歧伯答曰:營出于中焦,衛出于下焦。--- 上焦之氣的運行路線及衛氣漏泄而病發的病機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復太會于手太陰矣。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 歧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上焦之氣的運行路線及衛氣漏泄而病發的病機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復太會于手太陰矣。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 歧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下焦之氣的運行路線及氣血異同、血汗關係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 歧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 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下焦之氣的運行路線及酒入胃而先出之原因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 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 歧伯答曰:酒者,熟穀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穀而入,先穀而液出焉。 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 重陽 vs 重陰 vs 合陰
重陽
重陰
合陰
日中而陽隴為重陽。
夜半而陰隴為重陰。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
本篇之名句選:
★ 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 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 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 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笔记】本篇论述了营卫二气一阴一阳皆来自于饮食,精粹的部分叫营,运行于脉管内,称之为阴,为人体提供能源物质,浊的部分叫卫,运行于脉管外,称之为阳,提供推动阴的物质运行的动力。
老年人因为年老体衰,营气衰少,卫气内扰,所以白天精神不振,晚上也睡不安稳。年轻人气血旺盛,营卫运行都很正常,因此白天精神饱满,晚上也睡得香。
三焦之上焦能输布精气,像雾蒸腾一样,中焦主腐熟运化水谷,像沤熟东西一样,下焦主排泄废物,像沟渠一样。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