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预习 雅3-蔡华勇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原文]


☀ 【本篇題解】這一篇把上古時代的養生理論和思想做了說明,同時也把男子和女子每7年/8年的生理


週期和經脈生理盛衰演變做出分析。更進一步的說明四種層次的養生高人的心法及成就。✎

黃帝問天師以百歲之道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


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養生之最高境界: 壽長百歲的實踐方法和心要,成敗的分別說明。具體指出養生的方法之知、行、果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


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


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下


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


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


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


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腎氣(天癸)的盛衰和生理、形體的週期關係

女性七年為期的生理變化

男性八年為期的生理變化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


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


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


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


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


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


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


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


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


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四種層次的養生高人的心法及成就: 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


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


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


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


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


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原文]


☀ 【本篇題解】 本篇講述了四季中如何應天時而調神養生的理論和做法,同時揭櫫了"治未病"的中醫


思想。

四時的養生方法: 分別說明四季之總論、自然燮化、生活作習、神志調適、氣機調適、生長收藏之道、


逆之所病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


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


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


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


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é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


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


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四時不調之因應之道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


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


不下,則菀稾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


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說明違逆四時養生法對陰陽、五藏的影響 (TAG: #少陽、#太陽、#少陰、#太陰、#肝氣、#心氣、#肺氣


、#腎氣)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總論四時之順逆,提示四時養生之要。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


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


為逆,是謂內格。

說明中醫預防醫學的重要性(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TAG: #終始、#始終)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


猶渴而穿井,鬭而鑄錐,不亦晚乎。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原文]


☀ 【本篇題解】 本篇講述了陽氣生化而能養護生命的重要,並且人體要和大自然界相互感通。 同時說


明了陰陽之間的關係,強調了陰平陽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調和五味以養陰精的方法。

揭示中醫的天人合一思想! "順之則陽氣固"是重點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


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


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失之


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明示人身陽氣的重要性,並論述由於種種原因而使陽氣受傷引起的病變: 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傷害陽氣之因

外淫之傷: 風寒暑濕,

內邪之害:煩勞、大怒、風寒入內後的危害

反四時之作息。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


,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 四


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


,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


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勞


汗當風,寒薄為皻,鬱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 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


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


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


隆, 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 反此三時,形乃


困薄。

陰陽調和之重點: 陰平陽密

歧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陽


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


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


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


絕。

四時氣候之外邪傷害: 風寒暑濕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欬,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 調和飲食五味則五藏安。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


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


,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湊理以


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靈樞】[本神]第八[原文]


☀ 【本篇題解】說明人的精神活動與五臟之間的關係,以及情緒影響五臟所導致的病症。

說明天德地氣而生,進而有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

黃帝問于歧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離藏則


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


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


。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來謂之精; 兩精相搏謂之神; 隨神往來者謂之魂;


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 心有所憶謂之意; 意之所存謂之志; 因志


而存變謂之思;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智者之養生法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六種情緒對五臟的影響、傷害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 喜樂者,神憚


散而不藏。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心,


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ä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


,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


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


色夭死於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


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是故用鍼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


意,五者以傷,鍼不可以治之也。

「神、魂、魄、意、志」的意義,以及它們與五臟之間的關係。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


脹經溲不利。 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


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 必審


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