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作业 搜索善太息 雅3班-耿珊娟
原因:朋友父亲总是喜欢叹气,想起黄帝内经中有善太息之说,但不太明了,因是搜检。
《黄帝内经》中搜索 善太息
灵枢_胀论第三十五
……小肠胀者,少腹慎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黄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帝曰:善。
黄帝问于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弥,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笔记】善太息是胆胀的症状之一。胀形成的原因: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形成胀。治疗原则:①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②审其弥,当泻则泻,当补则补。
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系指咽)中吤吤然(象声词)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笔记】得胆病的人症状: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咽中吤吤然数唾。病在足少阳经,其脉下陷就炙,其寒热取阳陵泉。注意:用刺法时,要刺中气穴,不要刺中肉节。如果用针不审,就是以顺为逆了。
素问_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瞤酸,善怒,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黅。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雕,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黅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脏气不用,白乃不复,上应岁星,民乃康。
【笔记】五运气化不及对人的影响:岁土不及时,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对人的影响中有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气客于脾,黅谷乃减,民食少失味。
素问_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雾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
……
帝曰:善。治之奈何?
……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笔记】①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雾雾清瞑。阳明在泉之气入侵人身的症状,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咽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治疗原则: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②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及厉。阳明之复导致的病症:生于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治疗原则: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总的治疗原则:治诸胜复,燥者润之,急者缓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素问_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
地乃燥清,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
【笔记】天气对五脏的影响: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地燥清,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
灵枢_经脉第十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
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笔记】足少阳脉病,动则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总结】善太息多数是胆病的表现,五运六气也会影响到人产生善太息的表现(象:岁土不及、阳明在泉、阳明之复),天气也会影响到人产生善太息的表现(象少阴司天),所以单纯一个症状无法进行判断,要再配合别的副症来进行最后的确定。
又进行了百度搜索,搜出相关信息,也可以参考。
《古今医统大全》中解释:善太息(即长舒气而有声也。汉贾谊谓太息者是也,俗谓之叹息。)
病机
《内经》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又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视足少阳脉之陷下者灸之。又云∶胆足少阳之脉,是病则口苦善太息,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
运气善太息皆属燥邪伤胆。经云∶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病善太息。又云∶阳明之复善太息,呕苦。又云少阴司天,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太息是也。
针灸法
《内经》云∶善太息,取心胆二经灸刺之。
《甲乙经》云∶色苍苍然太息,如将死状,振寒溲白,大便难,中封主之。
脾虚令人病寒,不乐好太息,商丘主之。
凡好太息,不嗜多食,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取公孙及井 。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饮,多不嗜卧;虚则 胀,腹中气满,热痛不食霍乱,公孙主之。
(本集)补心通气散 治忧思郁结长太息。
人参 石菖蒲 橘红 米曲 当归 姜栀子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香附(八分)
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和剂)温胆汤 治惊想得之而太息者。(方见惊悸门。)
【笔记】善太息:就是俗谓的叹息。
太息产生的原因:
1,是操心太多了!(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善太息是病在足少阳胆经,病症:口苦呕宿汁,善太息,痛在胠胁,不能反侧,甚则咽干,面尘,体无膏泽。治疗:①取心胆二经炙刺之。②色苍苍然太息,如将死状,振寒溲白,大便难,中封主之。③脾虚令人病寒,不乐好太息,商丘主之。④凡好太息,不嗜多食,寒热汗出,病至善呕,呕已乃衰,取公孙及井。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饮,多不嗜卧;虚则胀,腹中气满,热痛不食霍乱,公孙主之。⑤忧思郁结长太息,用补心通气散。⑥惊想得之而太息,用温胆汤。
2五运六气的影响。
又搜索了伤寒杂病论,供参考。
《伤寒杂病论》中搜索 善太息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面,则下阳明,甚则入脾;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中于侧,则下少阳,甚则入肝;病变不一,慎毋失焉。
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困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柴胡八两,芍药三两,炙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六气主客第三
阳明之胜,则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颓疝,胸中不便,嗌而咳;其复也,则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中,甚则入肝,惊骇筋挛。
【笔记】风中于侧,则下少阳,甚则入肝。风邪干肝流于腑症状:困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五动六气对人体的影响:阳明之复,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隔中,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同黄帝内经中素问_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所述)
1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