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_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笔记:恬惔虚无是原因,真气从之是结果。真气是什么?
灵枢_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笔记:真气者,所受于天。张景岳谓真气,即元气也。是人身的根本之气,是来源于先天的真元之气。只有做到恬惔虚无才能与天相感相通,天和人相通了,真气自然就到我们的身上来。
素问_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夺人正气,以从为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天殃。
笔记:真气是经气。真气异常就会导致疾病,真气虚脱则邪气重,疾病加重。如果真气消失则死亡。用针的方法来攻邪可以恢复真气,保持真气的正常。
素问_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详天数,差的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
笔记:提出了刺肺之所行后要静神七日,而且不能大怒,怒必真气散之。从这里我们知道真气与神和肺是有关系的,用针后神要清静七天,并且保持不能动怒,真气才保持在人身上,否则就会散失掉。
素问_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笔记:肺藏气,气有余不足,可以用针来调气的有余和不足,调好后真气乃相得。
灵枢_周痹第二十七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笔记:周痹是造成真气不能顺利运行的原因之一
灵枢_邪客第七十一
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节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六腑,
故本俞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泆,真气得居。
笔记:真气与邪气相对而言。
灵枢_根结第五
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笔记:真气运行不畅,邪气就会留在里边,最终导致人的身体发生疾病。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