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生and死 <灵枢>天年第五十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笔记:医乃生死所寄,不知生死,何以为医?本篇讲述了人类生命形成的过程、生命形成的三大要素:“母”、“父”、“神”和生命终止的条件:“失神者死”。
<黄帝内经> ————生and死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括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笔记:此处讲述了五藏的生色及死色。此处的“生”和“死”,即“道”。同样都是青色,为何青如翠羽者生,青如草兹者死呢?差别在于是否有“神”的滋养。颜色是否有润泽度,代表了气有无所至。倪师曾反复讲过,凡是透着油亮的颜色,都是善色。
<黄帝内经> ————生and死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笔记:此处的“生”乃是滋生、产生之意,也阐述了人体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人体的运作规律与自然规律是相一致的。理同“三生万物”,总归于“道”。
<黄帝内经> ————生and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笔记:此处的“死生”,即“终始”,从二元对立学说来看,是能量的形成和消散的过程。而阴阳在四时所呈现的规律,是其本,即“道”。生和死,也是有规律的。我们只要依从这个规律来养生,则可以尽天年。
综上,内经中关于“生”和“死”的讲述,既是一种状态,即“神”在人体中的存在与否,也是一种转换过程,即生发、生化、结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人类就是万物之一,整个内经关于人的生、死、医治等都围绕着“道”展开。人体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是一个小宇宙,同天地、宇宙互相感应、息息相关。所谓的“医”,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使人体能量达到平衡的一个过程,而能量显化出来的,就是阴阳。知道了这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能更好的掌握思路。
暂无回复